不同於以往的傳統投資方式,收藏投資沒有固定的交易模式和標準化的規定,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市場的模式以及古老的傳統約定俗成的。沒有相關製度的規範即意味著自由,也意味著缺乏硬性的約束,麵對這樣一種讓人既愛又恨的局麵,我們隻能學會適應,所以下麵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藝術品投資收藏的注意事項。
1 怎麼“看”
看好一件藝術品,分為“三看”。
“一看”看真假。一件藝術品基本的定性,首先在於真假。不要相信商人的巧舌如簧,也不要聽信他人的鼓動。“專家的意見隻能作為參考”,“拍賣會上的東西不保真”這幾句話送給大家當個提醒。在對待藝術品真假的問題上,圈裏人都會比較隱晦,因為一旦說錯了,會擔很大責任和壓力。
曆來古董行裏的規矩是“出門不認賬”。投資的時候需要買家看準了,一手錢一手貨,確認無誤再出門,不找回頭賬。雖然這些規矩可能與現行的一些法律規則相悖,但是由於藝術品投資尤其是古董,是根本沒有任何票據的,所以錢貨兩清後,找後賬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二看”看門道,也就是看物件本身,這就按照相應的知識進行判斷即可。物品的質地、材料、做工、曆史、年代、印鑒、藝術價值,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不一樣,就需要投資者不斷積累相關的知識和底蘊,越是沉浸其中,越能體會得精準。
“三看”看氣韻。這一道程序比較要功夫。在一些成名成家的人眼裏,好東西都是有靈性的,即使埋在垃圾堆裏也能被識貨的人一眼挖出來。更有甚者,幾乎不用怎麼仔細看,遠遠望上一眼就能感覺到其不凡之處。所以這一點更需要投資收藏者不斷鑽研相關知識和培養判斷能力。
2 怎麼“買”
作為初入投資收藏領域的朋友來說,如果沒有師傅領進門,僅憑自己的一股熱情是不夠的。身邊沒有這方麵的朋友,大家可以自己沒事的時候去藝術品市場轉一轉,跟談得來的藏友甚至是商家多學習交流,但是千萬不要盲目投資。隻談感情不談生意,這是初入此門的朋友要掌握的一項交流技巧。
投資藝術品,尤其是從商家手裏購買,切勿“一見鍾情”。通常想要一件東西要做到“三看四問五砍價”。最忌諱的就是直奔主題,這不像超市買菜,價格比較透明,藝術品本身就缺乏有效的定價機製,所以隻能互相切磋,雙方誰先失去耐心就是另一方獲利之時。
通常我們在古玩市場裏麵都是擺出一種閑逛的姿態,而且我們看到很多人也都是這樣。這並不是說,投資收藏的人少,而是大家都不想讓商家看出來自己的心態,越是想買越是顯得漫不經心。因為做藝術品買賣的商家基本上都是人精級別的,隻要您稍微有那麼一點動搖,都會被他們天花亂墜的說詞搞得心動不已。要想不被精明的商家忽悠,我們就要沉住氣,越是看上什麼東西,越是不能直奔目標。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看上了某家的一幅書法。一個有經驗的投資者會先去它旁邊的店裏溜達一圈,東問問,西聊聊,跟別的商家攀談上幾句。然後間隔幾家再去轉轉,要有一定順序,不能最後再去你看上東西的這家,而要把它放在中間或者偏後的位置。進了這家店,要像對別家的老板一樣,先打個招呼,然後就可以隨便看看了。不要一上來就奔著自己看上的那件東西,要從其他周圍的物品問起、聊起。與老板旁敲側擊地詢問一下這件東西的來龍去脈,看看與自己的認識是否有差異,如果大致的路數與自己所知相差不多,基本上就可以走了。等過幾天再來看看,問問。什麼時候老板自己開始煩了,也就到火候了。可以試探地問問價錢,第一次,商家都會獅子大開口,等著您去砍價,其實他開的這個價,不管您怎麼砍都能砍在他接受的範圍之內,所以不要理他,直接走人。等第二次的時候故意從他門前過,等著他喊您進去,如果他當沒看見,那就多路過幾次。經過三番五次的軟磨硬泡,最後雙方妥協,把價格的水分榨幹了就基本上可以成交了。
所以這些都是一個投資藝術品的藏家所要有的心態和技巧,自古“買的沒有賣的精”,我們也不要指望商家會賠錢賣給我們,隻要達到了自己的心理預期就可以成交。從古董行裏出來的都是人精,我們不得不再次點明這一點,相信朋友們在這一行裏混的時間長了,也會使閱曆和城府得到相當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