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大雨》(2 / 2)

洛姐姐沉吟道:“我們也不要過於小瞧了李淵。如今他取的,不正是當年李密向梟玄感提出的中策了麼?現下我軍主力沒有去高麗東征,當年的上策也就沒有了實施的條件,中策可就成了現在最好的上策了。倒是那李密,當年很懂得勸梟玄感不要強攻洛陽,現在輪到他手握瓦崗精銳,卻是不顧長安,反倒屢屢攻略東都,與鎮守東都的王世充纏鬥不休。王世充那家夥,雁門之圍時我才認識這個人的。他雖然是個善諛的佞臣,卻竟絕非無能之輩,行軍打仗還真有他一套。憑著洛陽堅城,倒是給他把李密的瓦崗賊軍拖得毫無脾氣,看來隻要這樣繼續下去,李密遲早會給他拖垮。”

探子插口道:“說起李密,前些天我們也探聽到消息,說他見李淵這邊起兵,其實也頗為忌憚的,寫了封信給李淵,恃著自己的瓦崗賊兵勢強,竟是召喚李淵前去見他,要李淵推舉他為反隋盟主。李淵也滑頭得很,自然不肯親身前往,隻複了一信,把李密大大地吹捧了一番,說什麼自己已經老了,也決不敢說什麼反隋之類的大逆不道的話,還是李密年壯力盛,兵勢強大,四海之內共推盟主,自然是非他莫屬雲雲。居然這樣說了幾句甜言蜜語,就把李密給哄住了,既不堅持要李淵前去拜見,也不派兵來幹擾李淵叛軍進軍長安之舉。”

我笑道:“李密若也來打長安,對我們倒是大有好處,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嘛。李密以前明知應該先下長安,如今卻放不下洛陽,其實也是處在當年梟玄感的位置之上。瓦崗賊軍之中,大多數都是山東人,視洛陽為真正的天下之都,不攻下它,怎麼能向天下立威?不像我們楊家與李淵他們的李家,同屬關隴世家,心目中的天子之都當然隻能是位居關中的長安,不下長安豈能號令天下?這就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在其位,就不知道在上者的難處。在上位者,容易被眼前利害所蒙蔽固然是原因之一,就算其實心裏明白得很,很多時候也不是由得你隨心所欲的啊。”

洛姐姐向我讚許地點頭,道:“小曼這些年來是越發的長進了,對天下大勢看得很是清楚。確實如此!就說現在李淵這檔子事吧。看他太原起兵以來的種種行徑,可知他並非庸碌之輩,不該是那種遇到一點點困難挫折就想著畏縮後退的懦弱無能之人。隻是當此謠言亂軍心之際,他的心腹元謀都不肯跟著他舍生忘死,他一個孤家寡人的,也是無可奈何啊。”

探子接口道:“李淵也不全是孤家寡人,其實商議是否北返之事時,他兩個兒子倒是很清醒冷靜,都反對撤軍的……”

“什麼?”洛姐姐霍然回頭,打斷了探子的話,“李世民是反對的麼?”

“是的,他和他大哥李建成,都是反對的。”

本章史實相關注釋:

這章中提到的“梟玄感”即楊玄感(楊素之子)。他兵敗身死後,楊廣為表對他的痛恨,將他改姓梟。這小說在《少年情懷》一卷中,曾借韋氏與李瑛的對話及思想,提到過楊玄感。當時她們是用“楊玄感”來稱呼,不用梟玄感,皆因韋氏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因為追隨楊玄感兵變而死,在韋氏的立±純,肯定是同情楊玄感的,也就不可能用“梟玄感”這樣的惡名來稱呼他。上一卷無忌GG與長孫妹妹討論到李淵的野心時,也提過“楊玄感”,也沒有用“梟玄感”的惡稱,因為他們雖然未必對楊玄感有好感,但也不至於惡楊廣所惡,私下裏說話時不會用如此侮辱死者的稱呼。隻有在這裏,站在肯定是同情她父親立場的楊公主,與下屬對話時,才會使用這種“官方欽定”的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