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傳統瓷器收藏(6)(1 / 2)

東晉瓷器種類與西晉相近,而在造型上的顯著變化是器形向細高發展,肩部的係多為橋形,習慣稱為橋形係。裝飾上以光素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動物眼晴等部位點以褐色斑點,形成了這一時期器物的裝飾特點,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的演變,可以看出各時期瓷器造型與紋飾的特征。西晉雞頭罐,肩有雙係,雙係間飾雞頭雞尾。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所以給人短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裝飾。東晉雞頭壺盤口,壺頭較長,橋形係,有的壺口沿飾褐斑。雞頭有頸約一寸左右,雞尾演變為壺柄。壺的高度明顯大於腹徑,故給人細長的感覺。除青釉以外,還有黑釉雞頭壺。黑釉在漢代已經出現,到了東晉還在繼續燒造,目前發現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餘杭、德清兩窯,兩窯同時也燒青釉。到南朝時期,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裝飾上出現複線蓮瓣紋。蓮瓣紋的出現與東漢佛教傳入有關。這一時期其它器形如盤、碗、罐等也飾有蓮瓣紋,形成了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東晉除雞頭壺以外,還有羊頭壺,其數量少於雞頭壺,但目前出土數量逐漸增多。東晉香,此器型兩晉墓出土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征,球體上有縷孔,球體與承盤之間有三足。東晉改為以支柱連接球體與承盤。

南朝仰覆蓮雙係壺,短流,柄上翹,這種壺出土數量不多。通體飾上覆下仰的蓮花,洞窟藝術中的飛天也出現在蓮花尊上,還有團花、獸麵紋、葉紋等,裝飾極為豐富。蓮花尊南方也有出土,沒有北方的氣魄雄偉,北方蓮花尊胎體厚重,釉厚的地方近於黑色。可以肯定,南北朝時期,南北都燒造這種器物,但窯址在南北方都未發現。河北隻發現有類似蓮花尊特征的標本,在山東淄博窯發現了浮雕蓮花瓣,這隻是一點線索,還有待於進一步調查。北朝青釉蓮花罐,上有浮雕蓮瓣,蓮花瓣是印好後貼上去的,肩部六個橋形係,沿用東晉時的,但較東晉時的粗壯。這類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鐵量較低,胡釉色為淺青色,與隋代的較為接近。北朝貼花罐,含鐵量高,釉為黑褐色並有窯變。河南北齊墓出土的黃釉綠彩罐,一般認為是唐三彩的前身。唐三一般為黃、綠、白(藍)。它的發展過程是:從漢代單色釉到北朝的黃釉綠彩再到唐三彩。北朝褐釉印花扁瓶,高七公分,兩麵印舞蹈人物紋,其人物形態、串珠紋具有西亞地區作風。此種扁瓶北朝晚期出現,隋唐都有燒造。

南北朝時期瓷器繼兩晉繼續發展,可喜的是北方瓷器發展起來了,而且有一些質量很好的器物。它改變了以往僅南方燒造瓷器的局麵,為北方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隋唐五代時期瓷器鑒定

1.青瓷的鑒定

盡管當時“南青北白”的局麵已經形成,但隋唐、五代的青瓷出土數量仍然多於白瓷,越窯青瓷則代表了唐、五代青瓷的最高水平。現按窯口分述於下。

初唐和中唐時期越窯的胎質灰白而鬆,釉層容易剝落。唐代晚期,越窯的原料加工和製作都很精細。瓷土經過很好的粉碎和淘洗,坯泥在成形前都經過揉練,所以胎質細膩致密,不見分層現象,氣孔也少,呈灰、淡灰或淡紫等色。器形規整,碗、盤、執壺等胎麵光滑,釉層勻淨;特別是晚期,釉料處理和施釉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釉層勻淨,開細碎紋和肅釉的現象少見,呈現色黃或青中泛黃,滋潤而不透明,陷露精光,如冰似玉。越窯瓷器在五代時便被稱為“秘色瓷”。清人評論“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

甌窯在浙南的溫州、永嘉、瑞安等地。甌窯與越窯瓷的最大區別是甌窯瓷胎呈現黃或淡黃色,釉易剝落;晚期前後出現純粹的青色或青黃色,滋潤如玉,胎釉結合緊密,極少有肅釉的現象,製瓷技術有顯著的提高。

婺州窯在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中居青瓷窯的第三位,即所謂“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其實婺州窯瓷器質量並不高,多數都比較粗糙,但製瓷作坊多,生產發展快,現在的金華、藍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江山等縣的廣大地區,都有唐、五代婺州窯址發現。其中東陽、金華、武義等縣均有發現幾十處到二二百處瓷窯窯址,它們都有連綿幾華裏的瓷密布的集中地。這說明婺州窯在唐,特別是五代生產規模有了迅速的發展。產品種類和造型方麵有許多與甌窯、越窯相似,不同中的是胎色較深,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黃帶灰或泛紫,釉中呈現星星點點的奶白色,釉色青黃帶灰或泛紫,釉中呈現星星點點的奶白色,這種奶白色也出現在釉層開裂處,這是婺州窯瓷器從六朝以來常見的現象。唐代中期晚期以後,婺州窯瓷器漸趨粗糙,製作遠遠不及甌窯、趙窯的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