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瓷的鑒定
唐代的白瓷窯以邢窯器最為出名。9世紀中期,段安節《樂府雜錄》記樂師郭道原“用越甌、邢甌十二,施加減水,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這段文字說明邢窯白瓷質量最好,胎骨堅實、致密、叩擊時有金石之聲,所以能與越窯瓷器一樣,當作樂器,奏出美妙的音樂。據河北臨城縣輕工業局1980年調查,唐代鼎鼎大名的邢窯應在與內丘交界的祈村。《國史補》所記應該是就大體而言的,正如定窯不在定州,而在定州鄰近的曲陽一樣。唐代祈村窯的白瓷胎潔白度很高,遠勝曲陽、密縣諸窯。同時在胎厚處還呈淺水綠色。河北的曲陽窯胎骨厚實,斷麵比較粗,但燒結較好;釉比較粗的,釉色一般是白裏泛青,釉水凝聚處多呈青綠色,釉麵有開片。胎質細膩者,則胎色潔白,釉光瑩潤。胎色略微發黃的,為取得潔白的效果,先在胎體上施一層潔白的化妝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
河南的鞏縣窯從唐初開始就生產白瓷,武則天至玄宗時生產比較興旺,以後則逐漸下降。鞏縣窯白瓷瓷胎比較厚,釉麵凝厚的地方,呈青綠色或白中泛青。
江西景德鎮的勝梅亭、石虎灣、黃泥頭在南方地區是目前發現燒造白瓷的最早窯址,都出土有五代白瓷標本,以勝梅亭出土的最為豐富。瓷胎比鞏縣窯要,而瓷釉要比鞏縣窯厚,釉色一般是白中泛青。
3.黃釉瓷的鑒定
唐墓裏經常出現一些黑釉瓷器,初唐墓裏既有發現。黃釉瓷器在唐代各類瓷器中,盡量比不上邢窯、定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有名,但也不應該忽視它在唐瓷中的曆史地位。
陸羽評唐代六個瓷窯出產的茶碗,把安徽壽州窯的產品排在越、鼎、婺、嶽州窯之後,洪州窯之前,並指出:“壽州瓷黃,茶色紫。”壽州窯燒瓷的時代始於隋,唐代是其繁榮時期,曆時二百餘年。壽州窯瓷器流行使用化妝土,表層是透明的玻璃質釉。釉麵光潤開小片紋。釉色以黃色為主,有蠟黃,鱔魚黃、黃綠等。化妝土光潤細膩。用蘸釉法上釉,釉層厚薄不均,釉色濃淡不一。玻璃質釉和化妝土有的結合不好,就會出現剝釉現象。
河北省曲陽北鎮所燒黃釉瓷碗與同時出土的輪旋規整的白瓷碗相比,顯然屬於一種民用的粗瓷,胎體厚重,器裏施白釉,外施黃釉,色調比不上壽州窯器純正,多呈黃褐色,胎也粗。
河南郟縣窯燒的黃瓷主要是碗、罐和壺等器物,裏白外黃,口部都不施釉;渾源窯也如此。唐代燒黃釉,並不是原料的不同,而是改變了窯爐的燒成氣氛,隋代用還原焰燒成青釉,唐代則改用氧化焰燒成黃釉,因此胎色也由青灰色變為白中泛黃。
4.黑釉瓷的鑒定
北方黑瓷的出現比江南地區要晚三百多年。6世紀70年代在北齊時期的墓葬中才有黑釉瓷器的發現,釉色界與黑醬二者之間。目前已在山西、河南和山東三個省的七個縣發現唐代燒黑瓷的窯址,主要以河南為多,有五處窯發現黑瓷。胎體都很厚重,胎呈灰白色。
5.花釉的鑒定
花釉瓷是唐瓷中又一新創造,它是在黑釉、黃釉、黃褐釉、天藍釉或茶葉末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點,斑點有的作有規則的排列,有的任意加上幾點,有的又像波浪。由於它們都裝飾在深色釉上,襯托出淺色彩斑,故顯得格外醒目。花釉瓷器常見的有各種形式的罐、壺,多在腹部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點,以黑釉居多,黃褐色飾以月白色斑點少見。
20世紀60年代末在河南郟縣的黃道窯址首次發現了花釉瓷標本。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先後在河南的魯山、內鄉、禹縣及山西交城等窯址發現了四處花瓷產地。這五處發現的花釉瓷,就釉色及斑點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黑色或黑褐色釉,飾以月白色或灰白色彩斑,器物有壺、罐和腰鼓;另一類則為黑色、月白色或鈞藍釉,飾以天藍細條紋彩斑,器物有壺、罐。前者在河南魯山段店、禹縣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三處發現有腰鼓標本,後者在河南郟縣黃島和內鄉二處也都有出土。五處窯址出土的不同類型標本,對於辨認傳世的花釉瓷器產地有很大的幫助。
6.絞胎瓷的鑒定
所謂絞胎瓷,是用白褐色兩種色調的瓷土相間揉合在一起,然後坯成型,胎上飾有白褐相間的類似木紋的紋理。這種紋理變化多端,上釉燒即成絞胎瓷器。在山西、河南兩省的唐墓中都有出土,器物有杯、碗、三足小盤,長方形小枕等,絞胎瓷的製作工藝比一般色釉瓷器複雜,難度要大得多,也是唐代瓷器中的一個新工藝。唐代絞胎陶器也有少量發現,但隻是作為明器,工藝粗糙,遠不及絞胎瓷器細致規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