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來,中間經過三國、兩晉和南朝,一直是當時我國瓷器生產的主要窯廠。同時製瓷手工業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擺脫了東漢晚期承襲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藝的傳統,具有自己的特點。在成型方法上,除輪製技術有所提高外,還采用了拍、印、雕、堆和模製等技法。三國時期的越窯瓷器仍保留著前代的許多特點。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少數燒成溫度不足的,胎較鬆,呈淡淡的土黃色。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牢固,極少有流釉或釉層剝落現象。西晉越窯青瓷與東漢、三國時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區別。胎骨比以前稍厚,胎色稍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層厚而均勻,呈青灰色。東晉初年,越窯的胎釉仍舊保持著西晉時的風格,沒有多大的變化。南朝時的越窯多數胎壁致密,呈灰色,通體施青釉,少數胎較鬆,呈土黃色,外施青釉或黃釉。越窯的主要產地在今天的上虞、餘姚、紹興一帶,原為古代越人居地,因而被人稱為“越窯”。
均山窯在江蘇宜興縣鼎蜀鎮湯度附近,最早發現於1959年,因為離均山村不遠,故定名為“均山窯”,又因窯址在南山,所以也有人稱它為“南山窯”。宜興位於長江下遊的太湖之濱,境內山巒起伏,河湖縱橫。在太湖沿岸的衝積平原上,土地肥沃,可發展農業,山上又盛產瓷土和竹木炭薪,為發展陶瓷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均山窯瓷器瓷胎較鬆,斷麵較為粗糙,坯泥的粉碎、淘漂和練土都欠精細,經測定,胎土中鐵、鈦氧化物含量也較高。故胎呈灰、青灰或土黃色,燒成溫度在1160度—1260℃,通常在1200度左右,故吸水率較高,玻化程度比較低。青釉常作豆綠色,微泛黃,器裏滿釉,器外施釉多數不到底,胎釉結合不牢固,有的容易脫釉,釉麵開裂成網形。
甌窯在浙南溫州一帶。它東臨浩瀚的大海,南與福建為臨,西北是括蒼山區,水陸交通便利,是我國通商的口岸之一,製瓷、造船、刺繡和漆器等手工業都比較發達。甌窯瓷胎呈色較白,白中略帶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三國兩晉時部分甌窯的胎質不及越窯那樣致密,坯體沒有完全燒結,斷麵較粗,胎釉的結合也欠佳,常有剝釉現象,而且釉色不穩定,除淡青色外,青黃色與青綠色也時有所見,說明胎釉的配方和燒成技術都趕不上越窯。東晉的甌窯,胎質細膩,釉層厚而均勻,胎釉結合比較牢固,釉色多數呈淡青色,部分為青綠色,青黃色釉少見,表明製瓷技術已有很大的提高。南朝是釉色普遍泛黃,開冰裂紋,容易脫落,胎釉結合情況又不如東晉。
婺州窯在現在浙江中部的金華地區。三國時期的婺州窯青瓷,胎普遍呈青灰色,斷麵比較粗造,瓷土處理不細,而且沒有完全燒結,玻化程度較差。釉層厚薄不勻,常常凝結成芝麻點狀,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黃的,裂紋密布,在胎釉結合不緊密和釉麵開裂處,往往呈奶黃色的結晶體析出,這是甌州窯青瓷特有的一種現象。由於這一地區的土層為粉砂岩地帶,瓷土礦分散,而且礦層很小很薄,不容易開采。因此在兩晉晚期,甌州窯手工業者就創造性地利用當地遍地皆是、開采和粉碎都比較容易、並具有很好可塑性的紅色粘土做坯料。但因粘土中氧化鐵和氧化鈦的含量都較高,燒後胎呈深紫色,影響青釉的呈色,所以就在胎的外表上施一層質地細膩的白色化妝土,以掩蓋胎色。因為胎外有化妝土襯托,所以釉層滋潤柔和,釉色在青灰色或青黃中泛一點褐色,但釉麵開裂和析晶的情況較用瓷土作胎的瓷器更為嚴重。南朝時甌州窯瓷器釉層普遍呈黃色,胎釉結合較差,容易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