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傳統瓷器收藏(5)(2 / 2)

德清窯位於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與餘杭縣相鄰,北和吳興縣接壤,天目山脈橫亙期間,東茗溪由南而北流經縣城然後彙入太湖,水陸交通便利,德清窯是黑瓷和青瓷兼燒的瓷窯,以生產黑瓷為主。黑瓷的胎多呈磚紅、紫色或淺褐色。瓷胎的化學組成與甌州窯東晉瓷胎非常一致,器中氧化鐵的含量為百分之三,氧化鈦為百分之一左右,可能采用了紅色粘土做坯料或在瓷土中引入了適量的紫金土。青瓷的胎一般呈深或淺的灰色,少數用含鐵量較高的瓷土胎料的則呈紫色。由於胎色較深,對青釉的呈色很不利,所以普遍地在胎外上一層奶白色的化妝土,以改善青釉的呈色並使胎麵光潔,改善成品的外觀。德清窯青瓷的釉色比較深,一般作青綠、豆青或青黃色,釉層均勻,具有較好的光澤。黑瓷釉層,其中最出色的產品,釉麵滋潤,色黑如漆,釉色閃閃,可與漆器相媲美。這種烏黑發亮的釉其主要著色劑是氧化鐵,含量高達百分之八左右。德清窯燒造的曆史並不長,從東晉開始到南朝初期結束,共一百多年,但由於黑釉瓷深受人們的喜愛,故產品運銷到浙江、江蘇的許多地方,甚至遠達四川等地。

還有,位於長江中上遊的四川、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從已經發現的資料來看,燒造瓷器的時間要比長江下遊的江浙地區晚一些,很可能到晉代才開始設窯製瓷。

荊楚一帶在三國吳時已經生產質量較高的原始瓷和少量青瓷。胎呈紫紅色或淺灰色,外施黃褐色釉或青釉,釉層厚薄不均且易脫落。西晉時已用瓷土做坯,胎質細膩,呈青灰或灰白色,胎表施黃綠色釉,釉色有的近黃,有的近綠,有的黃中泛青,還有少量呈褐色。釉麵開冰裂紋,胎釉結合不好,常有脫釉現象,甚至有完全剝光的。進入東晉以後,瓷器胎呈灰白色,少數為灰色或紫色,外施青或青綠、青綠色釉。由於胎釉的燒成溫度不一致,膨脹係數不匹配。釉層普遍開冰裂紋,易脫落,瓷器的質量還不高。

四川省昭化、廣元、綿陽、彰明、成都等地的南北朝墓葬普遍發現了青瓷器,這些瓷器胎色灰白,釉呈青黃色。多開片,易剝落,有臘淚痕。南朝時邛崍窯瓷器的胎質較細,呈淺灰色,釉色普遍青中帶黃或黃色,釉麵多開冰裂紋,也易脫落。

西晉時期的江西瓷器,坯泥經過淘洗,質地細膩,呈青灰或灰白色。器物內外施青綠、米黃或黃綠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胎釉之間似未形成中間層,故釉易剝落,而且開冰裂紋。東晉時瓷胎細膩灰白,釉多數呈青黃色,少數為豆色。南朝時瓷胎以灰白色為尚,堪稱細膩,但燒成溫度不高,沒有完全玻化。釉層容易脫落。西晉青釉洗,腹部有一條印紋裝飾,兩麵貼輔首,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征。這類青釉洗出土數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飾有印紋裝飾,下為三個熊足,兩麵貼奔獸紋,另兩麵貼輔首,造型、紋飾也具有漢代特征。兩晉穀倉,上部中心為主罐,周圍有四個小罐,是繼承東漢五聯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變化,上麵浮雕、佛像、鳥雀、動物、下部為罐。穀倉是墓主生前莊園情況的真實寫照,這也是他們企望死後能過像生前一樣倉滿糧食的富有生活。穀倉在江南地區吳、西晉稍大一點的墓葬都有出土。有銘文謂之“廩”,是裝稻子的。北方裝穀的叫倉。從上麵器物可以看出西晉瓷器器形、種類及裝飾特征。造型上很多取自漢代銅器、陶器。壺、罐類器物造型比較粗矮,裝飾上也借鑒銅器,多數壺、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飾一條帶狀印紋裝飾,間飾鋪首銜環、獸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