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九種器形外,永樂宣德青花瓷中帶西亞地區影響的還有不少,本文隻做一扼要的介紹,係統的研究將是很有必要的。
(六)清代瓷器的生產縮水
清朝自嘉慶帝起,國勢逐漸走入下坡。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觀已成為曆史,大清王朝的綜合國力明顯下降。反映在瓷器製作上也是同樣,精美絕倫的瓷器日趨減少,景德鎮的瓷器生產隻能沿襲舊製,沒有力量進行創新,不但如此,許多品種因此還有所減少。在這樣大的背景下,乾隆以後,青花瓷器的燒製質量及數量已大不如從前。
嘉慶朝共25年,此時景德鎮禦窯廠的規模、瓷器品種和數量上大為縮減。景德鎮禦窯廠已無專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製作基本上處於因循守舊狀態,許多成本高的瓷器不再燒造。
可以說嘉慶朝瓷器的燒造仍沾乾隆朝的光,從造型和釉色都與乾隆晚期類似。嘉慶早期青花瓷器的造型、尺寸、紋飾與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難區分,說明當時製瓷工藝還是有較高水平。嘉慶青花,發色與乾隆晚期常見青花近似,隻是略微淡些。在繪製手段上常有偷手,盡可能地節省材料與人工,這是由於市場需求的質量降低所致。有些瓷器雖然仍署乾隆款識,但確是嘉慶早期的作品。原因是嘉慶四年之前,太上皇乾隆爺仍在世,署乾隆朝款識哄老爺子高興,也屬國人傳統尊老習俗。
到嘉慶後期,畫工精致、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青花瓷器質量開始顯露出下降的跡象,造型不如乾隆規整,尤其民窯青花,器身多有歪斜,器口、壁薄厚不均,施釉稀薄。至於小件器物中的瓶、罐、盤、碗和文具類,有的還能細致如前。因嘉慶後期的風格與道光時期的風格相近,故傳統的習慣上又有“嘉道窯”之說。
嘉慶瓷器的紋飾風格,大體沿襲乾隆時期,工筆與寫意並用,但總的筆法纖細拘謹,構圖刻板。此時,除流行夔鳳、蝙蝠、瓜瓞綿綿、三多、百子、吉慶、“喜”字等吉祥紋飾外,還有大量的竹石芭蕉、五倫圖、萬壽無疆、錦雞牡丹等圖案。
除了傳統的白地青花外,嘉慶時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種,如:青花紅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礬紅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裏紅、黃地青花等,與乾隆朝相比器種要少得多。
嘉慶朝青花禦題海棠形茶托,算得上雅致的器物,其青花發色接近乾隆,海棠形的花托內開光題寫五言長詩,字跡清秀。從開光外環的邊飾上,可以看出嘉慶所繪花形還延續乾隆的風格,但用筆已有遲疑,花朵呆滯,不複有乾隆的韻味。
嘉慶早期官窯青花瓷器多寫“大清嘉慶年製”六字篆書款。嘉慶晚期青花多寫楷書款,有四字和六字,字體工整,結構嚴謹,整體上看是以篆書款為主。民窯青花草、篆流行,但寫法極草率、減化。仿明代款識有“大明宣德年製”、“大明成化年製”六字款,後者居多。此時,開始盛行各種堂名款識,並影響到以後的製瓷署款。
五、古瓷器鑒定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瓷器鑒定
前一章節我們具體講述了鑒定瓷器的一般知識,但這些抽象的、歸納性的知識對於我們在針對某一具體瓷器的時候也許會顯得過於空泛,不太實用,因此我們將在以後的章節裏麵具體談談各個時期瓷器的特征,以便於能有的放矢,及時正確地作出判斷。由於真正成熟的瓷器是在東漢時期出現的,而東漢傳世下來的瓷器又特別的少,因此論述將從三國時期開始。而論述的重心將擺在瓷器的胎釉,造型、紋飾上,因為款識並不是每個時代的瓷器都有的,因此將在這些內容裏有選擇性的加入一些利用款識鑒別瓷器的知識。
自漢代出現瓷器以來,發展到六朝時期,青瓷逐漸代替青銅器、漆器,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這一時期的瓷器,其胎釉、造型、紋飾與漢代陶器、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係。這一時期的瓷器鑒定我們將從瓷窯的特點入手,每個瓷窯瓷器的特點我們熟悉了就不難鑒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