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傳統瓷器收藏(4)(2 / 3)

天球瓶其形為小口,口頸相連,腹部碩大如球,平底,是仿照敘利亞同式瓶燒製的,伊朗阿迪比爾寺廟收藏有天球瓶一件;頸肩之間有雙耳,紋飾分兩部份,腹部上半為大小八組圓形紋飾,大者四組均刻阿刺伯文字,小者四組為卷枝紋,腹部下半刻阿刺伯文大字,兩麵各飾以一組圓形卷枝紋,鳳紋之間均飾以凸起的乳丁紋。永樂宣德天球瓶隻見之於青花瓷器,形式大同小異,均無耳,紋飾均為永樂宣德時期常見者,諸如纏枝花卉、雲龍及海水龍等紋。

如意耳葫蘆扁瓶有兩種形式,一種上部為葫蘆形小口,下部扁圓形;一種為下部稍大於上部,兩種瓶的兩側均有如意形耳,下均為長方形圈足。此種瓶是仿照西亞地區同形陶瓶燒製的,在瓶的口部略有變化,主體紋飾兩麵也仿照瓶的寶相花式布局,傳世品以宣德時期較多,有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橫款的,均書於瓶口的下麵。傳世文物之中還有銅質者,造型、紋飾及年款均與宣德帶款者完全相同,很有可能西亞地區有些種黃銅(Brass)雙耳瓶,因此也有銅質仿製品。洗口如意耳扁瓶其形為洗形小口,瓶腹較大,圓而扁,口肩連以如意形雙耳,寬圈足,肩部左右各凸起一圓餅。此種瓶式元與明初均未見過,從形式看也屬摹仿西亞地區器形燒製的;傳世青花瓷器中有永樂時期的,以兩麵畫錦地紋飾及纏枝花者稍多,所畫圖案紋飾也具伊朗特色。

執壺為宣德時期常見壺形之一,壺體瘦而高,小口,口一側有形方流,流口呈葫蘆形,與流相對處有曲柄,口與頸相連,豐肩,肩以下漸斂,腹部近垂直形,圈足。此種壺是摹仿伊朗十三世紀銀壺造型燒製的,伊朗銀壺腹為十方形,流向上翹起,圈足外撇,而宣德時期青花壺改為圓形腹,壺流改為平行,與壺柄高度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外撇圈足也改為直式。經過一些小的改變仍然保存了伊朗的民族形式,同時也適合了明代宮廷實用需要。

花澆也屬永樂宣德時期常見的,一種新的造型,其形為口頸相連,腹近球形,口肩連以曲柄,底心內凹。花澆是仿照西亞地區黃銅及白玉花澆澆製的,黃銅者刻纖細花紋。永樂宣德青花花澆也傳世不少,永樂花澆均為龍形細柄,宣德者柄為如意形,宣德花澆有六字橫款的,均書於肩部。

魚簍尊,淺式,斂口,口以下漸廣,腹下部肥大,圓底。是摹仿西亞黃銅魚簍尊形式燒製,西亞地區黃銅魚簍尊有兩種形式,造型大體雷同,僅口部稍有不同,一種為直口,一種為斂口,直口者器外刻有紋飾,斂口者光素無紋,永樂宣德均摹仿斂口魚簍尊,外部多繪纏枝花卉,口下多畫圖案紋飾,器物裏心畫折枝花卉。折沿盆盆口沿外撇,盆身上部微狹,下部略廣,盆身幾近垂直,平底。折沿盆是仿敘利亞彩繪盆及伊朗黃銅折沿盆形式燒製,伊朗阿迪比爾寺廟收藏品中有一件敘利亞燒製的彩繪折沿盆、盆外主體紋飾畫團花四朵,花間均書阿拉伯文字。永樂宣德青花瓷器仿折沿盆的流傳不多,盆有大小,裏外裏纏枝牡丹、蓮花及牽牛花紋的稍多,永樂折沿盆形式較小,紋飾富西亞地區特色。

盤座造型具典型西亞地區特色,上下均折沿,座身近垂直,中部凸起一周,盤座中空無底。此形是摹仿西亞地區黃銅盤座形式燒製的。黃銅盤座興起於十三世紀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時期,十四世紀時仍然盛行製做,據已知資料,目前收藏於埃及、英國及美國博物館的十四世紀黃銅盤座共有八件,此外埃及開羅還流傳有陶質盤座,它們形狀特征大體類似,黃銅座器身外部刻團花及阿拉伯文。宣德時仿燒的青花盤座目前有兩件,一件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一件現藏於大馬士革私人之手,兩件造型紋飾完全相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盤座,乾隆時已收藏於清宮,曾定名為無擋尊,乾隆曾為此盤座寫過詩句,今天應還它以盤座的原有名稱。直流壺其形為撇口,球形腹,圈足外撇,腹上部有流,流直形向上斜出。此壺明顯富有西亞地區金屬器特色,傳世永樂青花直流壺見過兩件,一藏於故宮博物院,一流散海外,兩件壺造型紋飾完全相同。

扁壺,為宣德時期一種造型奇特的壺,壺身小口無頸,有蓋,腹碩大呈扁圓形,肩有雙係,壺一麵坦平無釉,盛物可靠於牆壁,不用時可平放,一麵隆起,中心凸起一圓餅。此種壺式元末明初均未見過,是仿照西亞地區壺式燒製的,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數件,壺身均畫纏枝花卉,體積均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