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低溫色釉的發明雖然比青釉晚得多,但至遲在漢代已經問世了。這種釉以氧化鉛為助熔劑,故又稱為鉛釉。因在鉛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鐵、銅、錳、鈷,所以又有多色釉之稱。隻就鐵的呈色作用來說,鐵的氧化物有兩種:一種是氧化亞鐵,使釉呈綠色;一種是三氧化鐵,使釉呈黑褐色或赤色。釉中的鐵如用還原焰燒煉,就能變成氧化亞鐵;如用氧化焰燒煉,就能變成三氧化鐵。唐代的越窯燒煉的千峰翠色瓷,就是由工人憑經驗掌握鐵的變化過程而製造的。
我國白釉瓷萌芽於南北朝,發展於隋朝。到了唐代,河北內丘縣刑窯的白瓷,已經發展為青、白兩大瓷係的主流。當時著名的瓷窯除刑窯之外,還有江西景德鎮和四川大邑窯。1958年在江西景德鎮梅亭出土的唐代白碗,據研究,白瓷胎含氧化鈣較多,燒成溫度已經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工藝方麵又有新的提高,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燒瓷技術在室的成熟時期。在工藝技術上,對於選土、粉碎、淘洗、煉泥、配料、製胎、施釉、管火等都有明確的分工。這種生產的分工,既標誌著瓷業的新發展,也促進了專門技術水平的提高。在宋代製瓷技術中,在河南禹縣鈞窯發現了窯變現象。釉中所含各種呈色元素鐵、銅等,在窯中燒製時,由於火焰的性質和溫度的高低的不同,所成的釉就具有各種不同的顏色,五光十色,光彩奪目,突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單純色調。
明代的燒瓷技術,較之前代又有較大的進步。其突出表現是精製白釉的燒製成功。這種白釉由於所含氧化鉛和二氧化矽的成分特別高,並適量增加了氧化鉀的含量,所以瓷釉透亮明快,純白如奶。白釉質量的提高,為單色釉和彩釉的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燒瓷條件的另一個成就是彩瓷的出現。彩瓷有釉上彩和釉下彩兩種。在胎壞上先畫好花紋圖案再上彩,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繪,又要爐火烘燒而成的瓷叫做釉上彩。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明代成化年間出現了鬥彩,嘉靖、萬曆年間出現了五彩。所謂鬥彩,就是在燒成的青花瓷上加紅、綠、黃、紫等彩料後,再經爐烘燒而成的。所謂五彩,實際上不一定是五種顏色,而是包括紅彩在內的多彩瓷器。
瓷器這種工藝化學產品,在世界上以我國發明最早。遠在唐代我國的瓷器、茶葉和絲綢大量地經過海上和“絲綢之路”運銷國外,此後曆代都有瓷器向國外銷售。11世紀,我國造瓷技術傳到了波斯,後來又傳到了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1470年又傳播到意大利的威尼斯,歐洲才開始生產瓷器。
四、明永樂宣德青花瓷器
江西景德鎮青花瓷器始燒於元代前期,到元後期至正年間達到了成熟階段。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造型種類繁多,生產數量增大,產品不僅供宮廷與民間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作為贈物及商品大量流往海外。
(一)永樂宣德青花瓷器款識
傳世永樂青花瓷器書寫款識的為數極少,這就為判斷永樂青花增添了一定的困難,目前帶永樂款的青花瓷器僅見到三件,款識均為四字篆書,三件為同形同紋的壓手杯,僅在款識外麵的局部紋飾有微小的不同,三件壓手杯現為藏於故宮博物院。帶永樂年款的還見之於白釉薄胎碗及紅釉高足碗上,款識與青花不同,是與紋飾用同一印模於修坯時印上的。宣德青花瓷器則絕大多數均書寫“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楷書款,書寫位置不同,有書於器物外口的,寫法均為六字橫書;有書於器物肩部的,也為六字橫書;書於器物底部的最多;也有書於器物裏部中心的,兩種均為六字雙行直書楷款,外畫雙圈;有書於壺流外側的,為六字直書楷款,外畫雙方欄;也有隻書“宣德年製”四字楷款的,但為數較少,多寫於器物底部。永樂宣德兩朝相距時間不遠,在款識書寫上有四字與六字,篆書與楷書的不同差別。流傳國內外的永樂宣德青花如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八百餘件永樂宣德青花藏品也如此。長時期以來對於流傳於世的十五世紀初期無款青花瓷器,在斷代上經常搖擺於永樂宣德二者之間,有把無款的一概視為永樂時期作品,方法失之於簡單,還應進一步從造型、紋飾、胎釉等方麵幫更為細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它們的細微變化,從而總結出帶規律性的斷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