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瓷器傳世最少,隻有70幾件,且後代從未仿燒到九成像者,鑒別真偽不是很難,尤其是記住汝窯的主要特征,更不會輕易上當。汝窯瓷器的釉麵上浮現著許多小氣泡。但因為汝窯的消失,這一工藝也隨之失傳,人們再也燒製不出同樣的精品。直到河南清涼寺村汝官窯遺址的發現,其中的奧秘才重新浮出水麵。原來汝窯在釉料中使用了瑪瑙,而汝窯瓷器中散布著的夢幻般美麗的微小氣泡正是瑪瑙在遇熱分解後產生的。釉料中的瑪瑙使汝窯瓷在特定的光線下煥發出七彩紛呈,燦若星辰的美感。其釉質蘊蓄,有“似玉、非玉而勝似玉”的美稱。明清文人一直在津津樂道談汝窯的情況,大家都把它看成珍寶。
除胎釉、支釘痕外,汝窯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過30厘米、圓器口徑超過20厘米的完整傳世品。汝窯未燒造官窯瓷以前也曾生產青瓷,同時也生產磁州窯類型產品。曆代墓葬中時至今日未見出土一件汝官窯瓷,故鑒定汝窯瓷器時一定要慎重考慮各種因素。尤其是汝窯青釉器也有類似汝官窯的,但那是民窯所產,與汝官窯是兩碼事。
(二)哥窯
宋代哥窯窯址至今未被發現,成為一個有趣的曆史之謎。哥窯主要是陳設瓷,多仿古銅器形製,如貫耳瓶、菊瓣盤、獸耳爐、弦紋瓶、長頸瓶、立耳三足爐、鼎式爐、五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哥瓷胎子非常堅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黃色;釉色較多,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施釉較薄,溫潤似玉,器表有一層不很亮的酥油光,並有較大的黑色及較小的黃色開片,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器既有支燒的,也有墊圈燒的。傳世哥瓷胎厚釉薄,胎色種類較多,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黃色、深灰色、黑色等,釉子不明亮,潤如玉,有一層酥油光,紫口鐵足現象很少。哥窯的瓷胎敲擊起來,沒有悅耳的金石聲,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聲。
相傳宋代有兄弟倆,哥哥總能燒製出迷人的青瓷,而弟弟卻怎麼也掌握不了其中訣竅,於是有一天,弟弟乘哥哥不在,在窯火剛熄,窯爐還沒有冷卻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將爐門打開了……後來,瓷器的世界裏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獨特的裂紋。又因為這玄妙的傳說,人們便稱之為“哥窯”瓷。大開片中套小裂紋,即所謂“金絲鐵線”。這便是哥窯最顯著的特征。不論關於兄弟倆的傳說存在與否,也許真的是某種曆史的偶然成就了哥窯獨到的工藝。
中國瓷器的魅力也正在於此。能工巧匠要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方能探尋出最絕妙的佳品。而在一切人為配方之後,瓷工們就將創造的點睛之筆交與天意。在窯火中受熱的釉自由變化著,每一件出爐的瓷器都仿佛被賦予了個性與生命。
(三)定窯
定窯:在定州境內,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據《曲陽縣誌》載,五代時曲陽澗磁已盛產白瓷,官府曾在此設官收瓷器稅。但據調查,早在唐代這裏已燒白瓷;至宋代有較大發展,除燒白釉瓷器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文獻稱為“黑定”、“紫定”和“綠定”。有毛口和淚痕等特征,毛口是複燒口部不上釉,淚痕多見於盤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勻,有的下垂形如淚跡。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諸種,風格典雅,對各地瓷窯有一定影響,曾出現不少仿燒定窯瓷器的瓷窯。
優秀的白瓷工藝使定窯在宋代躋身曆史上著名的五大名窯之一。也正是宋代的五大名窯引領了中國瓷器業百花齊放,名窯迭起的一個發展高潮。
如果說青瓷體現了中國人對玉的憧憬,那麼白瓷的冰雪素淡則表達了人們對銀的向往。白瓷雖然比青瓷發展得晚,但到了唐代,二者已呈現齊頭並進之勢。唐代盛行一種說法,叫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類玉類冰”,北方著名的邢窯白瓷則“類銀類雪”。
早在古代吳越國的文獻上,就記載著一種被稱之為“秘色瓷”的瓷器。一種奇特的對色彩的描述——“秘色”引起了無數人的猜想。傳說“秘色瓷”是專門供奉吳越國王室的禦用品,民間百姓不得使用。有人認為“秘色瓷”就是指青瓷的一種釉色。也許它神秘得如同皇家珍寶,才得到這樣一個令人遐想無限的名字。
白瓷則相對來說更讓人一目了然。這件白釉盈字盒便是唐代刑窯所製。潔白無瑕、通透素淡的白瓷工藝盡顯著高貴含蓄的大雅之風,令人回味無窮。
但是隨著唐朝的衰落,邢窯也漸漸淡出了曆史。接替它的是中國河北的定窯。它一改唐代白瓷素淨的風格,以刻花、印花的裝飾手法來美化器物,將白瓷的燒造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