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原料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濃豔及銀黑色結晶特征,目測可以看出它們使用的鈷料是相同的。對於使用什麼原料以及原料產地等問題,中外陶瓷學者過去做過不少探索,采取手段主要依據文獻記載、化學分析及物理測定。文獻最早提到永樂宣德青花原料的,是明萬曆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其中提到:“……我朝則專設於浮染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以“蘇麻離青”為飾一語明確講清永樂宣德青花原料名稱,“蘇麻離青”是永樂宣德青花的原料,“蘇麻離青”之明名似即產地的譯音;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稱為“蘇勃泥”,嘉慶年間藍浦《景德鎮陶錄》又稱之為“蘇泥勃”,顯而易見,“蘇勃泥”或“蘇泥勃”是從“蘇麻離青”一名演譯而來的。半個世紀以來,探索者以“蘇麻離青”、“蘇泥勃”及“蘇勃泥”等名稱為依據,對照亞洲出產青料的地區進行考證,遺憾的是這種考證多年來並沒有得出結果。“蘇麻離青”原料雖然沒有解決產地問題,但是蘇麻青料來自國外,這點則早為中外陶瓷學者所公認,都確認它是外來青料,外來青料是對國產青料而言的,永樂宣德時期除大量使用蘇麻離青料之外,還少量使用國產青料燒製民用瓷器,有時也與蘇麻離青料同時使用在一件器物上,像宣德海水龍高足碗,以蘇麻離青料畫龍,以國產青料畫海水,前者呈色濃豔,後者呈色淡雅,起到了襯托龍紋的作用。三十年來中外科學工作者還對永樂宣德蘇麻離青料及國產青料進行了化驗分析與測試,結果都表明功麻離青料含錳量少,鐵及鈷的含量較高,特別是鐵的含量相當高;國產青料含鐵量少,含錳量高。兩者所含氧化金屬不同,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蘇麻離青含鈷及鐵高而呈現濃豔藍色並帶銀黑色結晶斑;國產青料含錳高呈現了藍中微泛紫色,含鐵少沒有結晶斑。化驗分析所得結果,進一步證明兩種青料所具有的特色,從數據上判明了蘇麻離青料與國內青料的區別所在。
(三)永樂宣德青花瓷器造型
不同時期都有其不同器形,由此形成時代風格。永樂宣德時期造型也有其時代性,一般的說,永樂青花器形較小,宣德青花器形較大,帶有一定的規律;有些器物兩朝都燒製,造型微有不同,紋飾也稍有區別,諸如梅瓶、花澆、臥足洗、如意耳葫蘆式扁瓶、雞心碗、雞心小杯、折沿盆、魚簍尊等等;永樂梅瓶下部比宣德時豐滿,花澆形式大體相同,但在柄的處理上有明顯區別,永樂花澆多為龍柄,宣德我為如意柄。此外臥足洗、雞心碗、雞心小杯、魚簍尊等器永樂胎薄,宣德胎厚,區別比較明顯。永樂時新出現的青花器物有雙係小罐、三係把壺、雙耳扁瓶、如意耳葫蘆扁瓶、洗口雙耳扁瓶、雞心小杯、雞心碗、臥足洗、花澆等等,肩部帶兩或三個小圓係的在永樂時期比較常見,如雙係小罐小口,扁圓形腹,平底,肩部兩側各飾一個小係,小巧而玲瓏,三係把壺也呈扁圓形,壺腹一側有彎曲的短流,與流相對處為一竹節式壺把,肩部飾以三個小係,造型設計極見巧思;雙耳扁瓶有兩種式樣,一種為直口,一種為洗口,腹部均為扁圓形,口至肩連以如意形雙耳。宣德時期新出現的器形較多,碗、瓶、罐、壺等器物有多種形式,碗有一種淺式者,器大而胎厚,敞口,口緣削平,口以下漸瘦,圈足,這種碗流傳較多,外口多橫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楷款;新型瓶式有腹部碩圓的天球瓶,與天球高度略同的扁瓶、有造型奇特的獸耳折方瓶和略仿石榴式的石榴瓶等數種。罐類出現新型者較多,形式多樣,大小不一,有豆式蓋罐、燈籠式蓋罐、以出戟蓋罐最為罕見,罐肩部橫出八個長方形橫片,俗稱出戟,蓋及內底均橫書“大德吉祥場”五字,造型是為了特殊需要而設計的。壺類也出現了新型式樣,以扁壺最為特殊,壺扁圓形,小口,碩腹,腹部一麵坦平,另一麵隆起,中心突出一圓形飾,無底足,擔平的一麵不施釉,似可靠牆、平放或立於支架之上;另一種壺體較小,上部為壺主體,一麵有流,一麵有柄,下有托盤,壺盤之間連以支柱,流上橫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款。高足碗永樂宣德兩朝都燒製,宣德有款的居多,在無款的青花瓷器中,一種口大而撇,碗底部較瘦的,高足稍矮的具有典型永樂造型特征,與帶永樂款的紅釉高足碗造型特征相同。此外一種撇口底部豐富的碗兩朝也都燒製,永樂時胎較薄,釉光澤度強,釉開細紋片,青料濃黑;宣德時胎較厚,釉麵有細孔如橘皮,不開片,兩朝區別點比較明顯,雞心大碗也有類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