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傳統瓷器收藏(2)(3 / 3)

由青花瓷衍生出來的鬥彩瓷器就出現在明朝成化年間。鬥彩的獨到之處就在於釉下彩與釉上彩相映成趣,拚逗成彩色畫麵。能工巧匠們不斷在色彩的工藝中探索,很快,景德鎮的瓷器業就迎來了一個五彩斑斕的時代。

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流行的青花五彩工藝,到了萬曆朝發展到了高峰。萬曆青花五彩器在構圖方麵,改變了成化鬥彩疏朗的風格而以圖案花紋滿密為盛。在用彩方麵,則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及釉下青花的藍色為主,尤其突出紅色,使全麵色釉顯得濃豔,而富有華麗之感。明朝萬曆皇帝對五彩瓷器的追求可謂到了某種極致。他下令燒造了大量的五彩瓷器,所繪內容多以龍鳳呈祥為題材,無處不顯示皇權的尊貴與威嚴。而斑斕的彩繪瓷在明朝這樣一個崇尚色彩的時代不斷綻放出藝術的奇葩。而事實上,中國瓷器在明代官窯中幻化出的傳奇卻是經曆了一個神奇而漫長的發展過程。

六、均窯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種神奇的現象被人們稱為“窯變”。北宋中晚期,中國瓷器生產終於在隻有高溫青釉和黑、白釉的單色釉格調之上有了色彩的變革。這有賴於五大名窯之一的均窯。它創造性地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了銅紅釉。釉色隨著窯內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這種獨具匠心,豔麗多彩的窯變釉的產生極大的豐富了中國陶瓷的裝飾手法。

在百花齊放的民窯之中,龍泉窯的青瓷堪稱極品。它往往塗有很厚的釉層,先上一道釉用低溫燒過後,再上第二層釉,然後放入窯中覆燒。這使它青色的釉料在不同溫度下凝結,生成玉質感的表麵,光滑如肌膚一般。

南宋燒造的青釉堆塑蟠龍蓋瓶,釉色如玉般通透,僅用眼光掠過仿佛便能體味到它溫潤的觸感。瓶身上的蟠龍雕像極富動感,呼之欲出。光潔剔透的釉色,曆經百年而風韻猶存。

當宋代南北各地名窯相繼迭起之時,昌江南岸的一座小鎮悄然蘇醒。這裏出產的優質瓷器引起了宋真宗的興趣,他派員到當地督造瓷器,貢奉朝廷。公元1004年時值宋代景德年間,從此,這個小鎮由昌南鎮易名為景德鎮。並迅速成為中國瓷器業千古流傳的一枝獨秀。

中國古代瓷器,瓷器是由瓷土或瓷石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幹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其化學組成主要是氧化矽(SiO2)和氧化鋁(Al2O2),並含有10%以下的氧化鐵(Fe2O2)、氧化鈦(TiO2)、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鉀(K2O)、氧化鈉(NaO)、氧化錳(MnO)等。瓷胎燒結後,質地致密,不吸水或吸水率很低,胎呈白色,較薄者又具有高透明度和一定的機械強度,擊之有清脆的鏗鏘聲。瓷釉透明,呈玻璃質層,不吸水。瓷器的燒成溫度必須在1200℃以上,胎釉經高溫燒成後,結合緊密,不易脫落。

中國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燒製出了原始瓷器,東漢時期(2世紀)燒製出了真正的瓷器。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製瓷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到宋元明清時期,中國製瓷業進入發展興盛時期,創燒出大量的新品種,從單色釉發展到多種彩色釉,裝飾紋樣複雜,江西的景德鎮成為全國的製瓷業中心。中國瓷器聞名於世,從唐宋以來,通過陸路、海路大量運銷國外。中國的瓷器製作技術、工藝也流傳到東、西方各國。

三、傳統瓷器的製造

一般認為,所謂瓷器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瓷器隻能用瓷土即高嶺土作胎;胎的表麵必須施用玻璃質釉;瓷器燒成溫度至少要在1200℃左右。燒成的器皿質地堅硬,敲之能發出金石聲,成品的吸水率很低。如果按照這樣的要求,我國商代出現的刻紋白陶和薄殼白陶,由於原料質量的處理很不精細,胎和釉結合不牢,容易剝落,而溫度控製和火候掌握還不夠熟練,因此隻能視為原始瓷器的出現。雖然不合瓷器的要求,即為瓷器的發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了東漢末年,可以認為已經發明了瓷器。這一個時期的瓷器多屬青瓷,胎質細膩堅硬,通體施用濃綠色的厚釉。這種釉已經不同於早期原始青瓷施釉薄、顏色淡綠的階段。青釉即石灰釉,它是我國傳統的瓷釉,沿用了幾千年,形成我國瓷釉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