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傳統瓷器收藏(2)(2 / 3)

這件白釉印花雲龍紋盤就是南宋時期,位於金朝統治之下的定窯所燒造的作品。定窯首創的刻花與印花技藝在這裏得到淋漓盡致的彰顯。

(四)邢窯

在邢州境內(今河北臨城祁村),故名。建於唐代,盛產白瓷,與同代著名越窯所產青瓷齊名,陸羽《茶經》有“邢瓷類銀類雪”記載,因質白如雪,被選為唐代宮廷燒製貢瓷。《舊唐書·地理》也有“邢州……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絲布磁器”記載。邢窯白瓷曾暢銷各地和深受人們歡迎,李肇《唐國史》載:“凡質賄之物,侈於用者不可勝紀,絲布為衣,麻布為囊,氈帽為蓋,草皮為帶,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建國後,陝西西安地區唐墓出土有邢州白瓷;唐大明宮遺址也有不少胎釉潔白的邢窯白瓷出土。

(五)官窯

北宋官窯至今沒有找到窯址,文獻記載也很少,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傳世品看,被認為是北宋官窯的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瑩潤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開稀疏的大紋片。施釉後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隱約露出胎色。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窯一大特點;裹足支燒、器底有芝麻釘痕跡是另一大特點。

瓷器工匠有意對青銅器的模仿,使泥土的價值大大提升。而當智慧的古代中國人掌握了瓷器燒造的奧秘,泥土在他們的手中便可以幻化出更美妙的珍寶。

對玉的崇拜,給古代中國人許多感知溫潤的青色之美的靈感。青瓷,便是將泥土幻化為玉石的創造。從原始青瓷開始經曆漫長的成長與涅槃,青瓷才終於從窯火中脫穎而出,令器物擁有了晶瑩剔透,如冰似玉的肌膚。

官窯和汝窯一樣,以釉色為美,沒有紋飾,立器隻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紋或邊楞。器型種類較少,除了盤、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銅器的造型,如長頸瓶、貫耳瓶、貫耳尊、獸耳爐等。宋室南遷後,在臨安建都。從已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窯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黃等色。胎有薄厚兩種,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瓷片從斷麵可看出施釉痕跡,一層一層很清晰。釉子溫潤似玉,也有比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開比較細碎的紋片。南宋官窯既有裹足支燒的,也有墊燒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燒與墊燒共用的方法來保證質量。

中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曆史。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封建帝王總是渴望占據世間的珍寶。四麵八方的進貢者紛至遝來,各地官吏更是彙集民間能工巧匠打造人間珍奇隻為博君王一笑。

大部分中國瓷器中的極品也不無例外的被收入帝王之家。由於皇家對即實用又美觀的瓷器鍾愛備至,曆朝曆代都設有由官府燒造專供宮廷用瓷器的窯場,史稱“官窯”。“官窯”是中國瓷器發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因為皇帝對珍寶的探索與追尋是沒有止境也是不惜成本的。

1982年的冬季,考古學者意外的在中國著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鎮珠山一帶的建築工地發現了大量碎瓷片。這些碎瓷片可不是景德鎮隨處可見的普通陶瓷碎片,據考證,它們正是出自明代著名官窯所在地——禦窯廠。於是人們尋覓了多年的明代官窯遺址終於露出冰山一角。此後,不可思議的事情接連發生。經過多年的數十次搶救性的清理發掘,考古工作者不僅從景德鎮禦窯廠遺址中找到了數件官窯的絕世孤品,還從挖掘出的10餘噸埋藏在地下的官窯瓷器碎片中修複還原出1000多件瓷器文物。這不禁觸動了人們心中的那個謎團:禦窯廠遺址中為何會有這麼多可以修複出原形的碎瓷片呢?

在這麼嚴格的官窯製度之下,往往平均每100件成品中隻會留下4件作為貢品。但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使明代官窯的精品得以高度濃縮,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1995年,南京明故宮遺址的一口井內出土了幾件明朝洪武年間的白釉瓷器。這種菊白色通常是皇帝祭天時專用的顏色。而出土的白釉爵和白釉碗都是供皇帝和大臣們使用的。也許這是在某個皇家盛典上擺在桌上的東西。

而這件巨大的白釉梅瓶的出土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線索。因為它的瓶身上赫然寫著“賞賜”二字。梅瓶本是用來裝酒的,流行於宋元,而這件賞賜梅瓶卻是獨一無二的。據考古學家推測,這樽梅瓶應該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開國大典時,對其開國功臣論功行賞時所賜。

事實上,明代的瓷器已不僅僅停留在單一的色彩上。這個時期,人們將元代出現的青花瓷器發揚光大,不僅能燒造出花紋更為豐富、體形更為巨大的青花瓷器,還從青花中衍生出了鬥彩、粉彩和五彩等多種類型。到了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中國的青花瓷器發展到了一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