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定窯創造了覆燒技術,提高了產量,為宋代諸窯中最有影響的窯場。耀州窯燒造青瓷,兼燒白、黑釉瓷,其青瓷裝飾花紋受定窯影響,極為富麗。北宋晚期是耀州窯的鼎盛時期,金元時期仍在燒造。鈞窯是北宋時期北方的另一個青瓷窯場,釉色以天青、天藍、月白色為主,並有紫紅色的窯變,以斑斕的釉色代替花紋裝飾,在青釉瓷器中是突起的異軍,金元時期北方的許多民窯均燒鈞瓷。
磁州窯是北方著名的民窯,以燒造白釉黑(褐)花的瓷器為主,並有劃花、剔花及釉上紅綠彩、加彩等釉色品種。景德鎮窯是從北宋中期發展起來的,以燒造青白釉(又稱影青釉)為主,印花紋飾仿定窯,南宋以後景德鎮窯采用覆燒方法,使產量大增。元代燒卵白色的“樞府”釉,同時創燒了青花瓷器和釉裏紅瓷器。景德鎮窯元代瓷器的瓷胎已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使氧化鋁含量增高,燒成溫度相應提高,能燒造頗有氣勢的大型器。
高溫顏色釉的燒成,是熟練掌握各種呈色劑的標誌。龍泉窯是繼越窯而起的南方青瓷的主流,特別在南宋時期,龍泉窯的工藝表現出了自己的特色,燒製出粉青、梅子青等釉色,達到了青釉瓷器的高峰。建窯是燒造黑瓷的名窯,在南宋時曾為宮廷燒造瓷器,能在黑釉上利用鐵的結晶燒出“油滴”、“兔毫”等不同的紋色,顯示了高超的技術。吉州窯雜仿其他名窯,如仿建窯黑瓷,創燒出黑黃色混合的“玳瑁”釉及民間剪紙貼花的圖樣,形成了獨特風格。另外,德化窯是元代專燒白瓷和青白瓷的窯場,其白瓷的胎釉白度甚高,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
明清時期的瓷器這時的製瓷業以景德鎮窯場的產品為最精。青花瓷是各種產品中的主流,以明初永樂至宣德期間的水平最高,明初以銅紅釉瓷器水平較高,成化時期(1465-1487)以鬥彩著稱,弘治時的低溫黃釉,正德時的孔雀綠釉,嘉靖時的五彩及青花五彩都是突出的新品種。在燒製工藝上,明代開創了釉上、釉下彩相結合的技法及半脫胎、脫胎器的工藝。清代釉色品種更多,燒造出釉上藍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琺琅彩及各種單色釉等。器形品種繁多,裝飾題材豐富繁縟。明清瓷器在燒造工藝、造型和裝飾上都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古代名窯
(一)汝窯
汝窯窯址位於河南省寶豐縣。寶豐宋代隸屬汝州,故簡稱汝窯,又因其是燒宮廷用瓷的窯場,故也稱“汝官窯”。其燒造時間不長,僅從宋哲宗到宋徽宗燒造了20年。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與燃燒後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鑒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
汝窯瓷釉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釉層不厚,隨造型的轉折變化,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釉麵開裂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透明無色似冰裂,俗稱為“蟹爪紋”。汝窯瓷器底款有刻“奉華”和“蔡”字的兩種,應為後刻,當為宋時所刻,均與宋宮廷和皇室相關。汝窯瓷器以釉色取勝,少見花紋裝飾,但汝窯未燒貢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產品,如寶豐汝窯遺址曾發掘出刻花鵝頸瓶,當為汝窯未成為官窯以前的產品。
北宋的太平生活沒有能持續多久,強悍的北方部族便將宋朝皇帝趕到了南方。僅短短的20年間曇花一現,汝窯便消隱於戰亂的塵煙之中。不過宋朝皇帝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宮廷對瓷器的需求並沒有因為戰亂而減少。很快皇帝下令在杭州修內司和郊壇下建立了兩座“官窯”。官窯瓷器的釉層比汝窯瓷器厚,並多次上釉。在器物的底部落脫處、口沿和棱角釉薄處,胎都會燒成紫褐色,稱為“紫口鐵足”。如此獨特的紋路並非是因為破裂,而是著名的哥窯呈現出的獨一無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