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傳統瓷器收藏(1)(2 / 3)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是原始青瓷的發生發展階段。當時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嶺土做胎子的原料,這一方麵提高了燒成溫度,使胎質堅致,不滲水;另一方麵也使胎子的顏色由深變淺,提高了潔白度。器表施一層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溫釉,經過1200℃以上高溫燒製後,胎釉結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備了瓷器的條件。但當時製作工藝水平低下,胎中還是有一定量的鐵成分,在略低的溫度中燒結,顏色較深,透光性較差。因工藝不穩定,鐵含量和燒成氣氛不能自如控製,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商周到西漢這一時期的原始青瓷所塗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製而成的,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由於含鐵元素,所以呈青綠、黃綠。灰綠、褐綠等顏色。器表多拍印米字紋、方格紋、麻布紋、圓圈紋、曲折紋、葉脈紋、篦紋、水波紋、雲雷紋等紋飾。主要器型有:尊、豆、葫、盂、罐、蓋罐、提梁壺、鼎、甕、算簋、酹、杯。缽等,絕大部分器型仿當時的青銅器器型而作。

東漢時期原始青瓷製作精細,胎多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盤、罐、盤口壺等成為主流。東漢青瓷在造型和裝飾上與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方麵則有本質的不同。東漢青瓷胎質致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麵勻淨。

東漢時期,由於對製瓷原料的精選,對胎釉配方、成型工具和窯爐結構進行了改進,燒造技術大大提高,出現了符合瓷器標準的青釉瓷器。浙江上虞縣上浦小仙壇東漢晚期龍窯窯址內出土的斜方格紋青瓷器,經測試,瓷胎已燒結,顯氣孔率為0.62%,吸水率為0.28%,燒成溫度已達1310±20℃,胎釉結合緊密,在還原氣氛中燒成,因而青釉色澤純正,少見開片,釉層較原始瓷增厚,透明而有光澤,沒有流釉現象。東漢時期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此時期也能燒造黑釉瓷,與青瓷同窯燒造,隻是黑釉瓷的胎釉質量及工藝都不如青瓷。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製瓷工藝有了很大進步,主要生產青釉瓷器。以浙江越窯的青瓷質量最高,胎呈灰白色,質地致密,釉色均勻。江蘇宜興的均山窯、浙江溫州的甌窯和浙江金華的婺州窯所產青瓷,也各有特色。西晉時婺州窯為了彌補胎質粗糙的缺陷,還應用化妝土。在青釉瓷器上還出現了飾褐色點彩或彩繪的新工藝。東晉時浙江德清窯的黑釉器,色澤光亮,猶如漆器。北朝後期,在北方出現了白釉瓷器,河南安陽北齊範粹墓中出土的白瓷器,釉呈乳濁淡青色,說明它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這時期江浙地區的窯爐,仍采用龍窯,北方地區則用饅頭窯。在成型技術上,普遍采用輪製拉坯及拍片、模印、鏤雕、手捏等多種方法,出土的大型青瓷蓮花尊、雞頭壺、獅形燭台、蛙形水盂、虎子及各種人物、動物俑等都反映出成型工藝的水平。一般器物的器底多較厚重,以適應疊裝燒造時的承重力,避免器物變形。

隋唐五代時期的瓷器瓷器質量又進一步提高。隋代仍以青瓷生產為主,白瓷的產量、質量也有提高,如安陽張盛墓出土的白釉褐彩俑,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器,胎質潔白,釉色中也不見泛青或泛黃。唐代製瓷業的特點,被歸納為“南青北白”,即南方以生產青釉瓷器為主,北方以生產白釉瓷器為主。青瓷仍以越窯的質量最高;白瓷則以邢窯質量最高。

在燒造工藝上已普遍使用匣缽裝燒,促使瓷器的製作及造型起了很大變化,如胎壁從厚重趨向輕薄,底足從平底變成玉璧底,釉麵可以不受煙熏汙染,保持色澤純潔。器物造型也從笨拙粗重變為輕巧精美。施釉技術也有所提高,出現了用白、褐兩色瓷土重疊拉坯的技術,燒成了“絞胎”瓷器。壽州窯的黃釉器和魯山窯的花釉器也是唐代的新產品。長沙窯在胎上畫彩然後上釉的高溫釉下彩的新技術,開創了以繪畫技法美化瓷器的先例。

宋元時期的瓷器宋元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瓷器品種繁多,釉色繽紛,除官窯外,民營瓷窯興起。根據產品工藝、釉色、造型與裝飾的特點及同異,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窯係。著名的瓷窯在北方地區有定窯、耀州窯、鈞窯、磁州窯,南方地區有景德鎮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德化窯等。定窯生產白釉瓷器,胎薄釉潤,造型優美,花紋繁複,除刻劃花紋外,還多用印花。為官府燒造的瓷器,器底常刻“官”或“新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