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初年的版畫插圖就現在所見,康熙時徽派名手鮑承勳的作品(一些雜劇插圖)承繼了傳統,而名畫家蕭尺木起稿的《太平山水圖畫》特別表現了雕版技術上的豐富變化與巧妙,雕手為湯尚,他的刀法的運用值得分析。這說明,版畫藝術自身在清初是具備了發展的基礎與條件的。但是滿清統治以“誨盜誨淫”的理由,反對民間的戲曲小說的流行,幾次禁止,沒收,並加以集中焚毀,這就不僅大大打擊了戲曲小說的發展,也阻礙了版畫插圖的發展,而使之陡然衰頹下來。

清初的版畫中有一些歌頌皇帝的作品,如《萬壽盛典》、《南巡盛典》之類。但就是《萬壽盛典》(畫家冷枚雕手朱圭),也有值得注意的真實的描寫。乾隆年間刻印的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和清末任熊繪製的《劍俠傳》、《高士傳》等都是以畫家有名而引起注意的。這些作品也都具有畫家個人風格的特點。

民間年畫藝術及清末的畫報

木版年畫的實物材料,清代以來的作品才保留得比較多,但曆史淵源也是悠久的。

宋代年畫有手繪的(如蘇漢臣等人的風俗畫),也有木版印刷的。1000年以來,年畫普遍流行於全國南北各地,深入農村,成為最有群眾性的一種繪畫樣式。

製作年畫的地點也普遍分布於各地,但全國範圍內有幾個生產能力較強,產品銷行範圍較廣,影響較大,也較有名的生產中心。江蘇蘇州的桃花塢、河北天津的楊柳青、山東濰縣的楊家埠可以作為代表,這許多出產年畫的中心各有自己發展的曆史和特點,形成了年畫藝術風格上的地方色彩,但作為反映封建社會末期的現實生活,並適應人民群眾的心理要求的一種繪畫樣式的年畫,就在內容上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

年畫的內容,除了格式固定而有強烈的裝飾風的神像以外,主要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1)戲文故事;(2)美人、娃娃和吉慶寓意;(3)耕織生產、春牛等;(4)風景、花卉;(5)時事。

戲文故事的年畫占相當大的數量。因為戲文故事以生活中的真實描寫為主,有從感情上影響人的力量,戲文故事把過去的鬥爭和今天的鬥爭聯係了起來,也就把過去的人們的思想感情和今天處於類似的地位上的人們的思想感情聯係了起來。此外,戲文故事還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知識的要求,特別是曆史故事更強烈地反映了人們對於政治生活的關心,對支配著自己的社會生活的力量的關心。

清代以來北方年畫中表現“公案戲”的很多。“公案”盛行於評書和戲文中,長期為人民群眾所欣賞,其中體現了有利於人民的是善,能夠得到昌盛;為害人民的是惡,必然死亡這一有力的道德判斷。“公案戲”中的封建性和人民性是複雜的糾纏在一起的。

美人、娃娃和寓意吉慶的年畫中也同樣表現了封建性和人民性相糾纏的性質。一些對美麗事物的讚美,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對未來的前途的追求,都緊緊地被封建社會在思想意識方麵的限製所束縛住。

風景、花卉的題材除了與生活的美麗的理想有聯係外,風景更表現了對於祖國的美麗和繁榮的自豪的感情。風景畫中有各地的名勝:西湖十景以及蘇州萬年橋,北京正陽門等。時事的題材是隨著清代末年國內外政治上的日益激烈的動蕩而流行起來的,最突出的是描寫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充滿愛國主義的精神的作品。

從這些題材上可以看出年畫緊密地適應著人民群眾對於生活的認識和要求。

年畫的形式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其藝術特點首先是具有明確的主題,而且是被集中地有力地表現出來。年畫的形式要完成立即把主題傳達給觀眾的任務,同時還要有持久耐看的效果。年畫的構圖是飽滿充實的,色彩是鮮明的,輪廓清楚,人物形象完整。主要人物是正麵的,而且作大膽的誇張,破壞人體的正確比例而把頭放大,把眼睛放大,其目的是為了傳神。破壞透視法則,把遠處畫得清晰,其目的是為了達意。年畫形式的藝術特點基本上已經被今天的新年畫繼承下來了,而且隨著生活的日益豐富和複雜在取得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