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在19世紀末受到石印年畫的排擠,桃花塢、楊柳青等地顯著的衰落下來,而被上海和天津的機器石印年畫奪取了市場。今後木版年畫如何發展是一重要問題。

我國古代的版畫,除木版雕印以外,曾有過鏤刻銅版的版畫。

宋代是科學技術獲得發展的時代。印刷術方麵,木版雕印固然大有進步,進步的另一表現是發明了活字排版的方法(畢昇在11世紀中葉用了世界上第一批活字)。其後,元代王楨曾用過木活字,大量流行是15世紀從蘇州無錫地方銅的活字開始的。

在進步和發展中的宋代印刷,並且出現了鏤鐫銅版的技術。宋代用鏤鐫著花紋的銅版印製官府的鈔票,也印製商家的廣告。例如現在尚保存下來一小幅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以白兔為標記的銅版印刷廣告紙。但宋代雕鐫銅版的技術現在尚不完全明了,此技術似未普遍。

清代初年,外國傳教士繪圖在法國蝕製的銅版畫,如記述乾隆“十大武功”的得勝圖,很能引起研究者的重視,但在版畫技術演變的曆史中是孤立的事例。

19世紀末,歐洲的石印術傳到了上海。利用這種新技術的民間畫家們創造了石印畫報,成為深受群眾歡迎的傳播萌芽中的新思想的美術工具。

1884年創刊的《點石齋畫報》是石印畫報中最有名的。每月出版三期,隨了“申報”附送,由吳友如、金蟾香等人執筆。1890年發刊的《飛影閣畫報》也是吳友如編繪的。吳友如、金蟾香原來都是蘇州桃花塢的年畫畫家,他們熟悉群眾的生活和他們的心理特點,所以,他們的畫報追隨著有曆史傳統的年畫,在當時獲得了廣大的讀者群眾,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些石印畫報是當時最富於現實性的美術品,它們的藝術直接接觸動蕩演變中的政治社會生活。產生點石齋畫報的時代是19世紀末葉,繼1840年的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民主思想正在衝擊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勢力,各種推動曆史進步的運動(義和團、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在醞釀中。

點石齋畫報反映了正在覺醒起來的中國人民心理狀態。出現在點石齋畫報中的思想因曆史條件的限製是很混雜的,最突出的具有進步意義的是它引導群眾更加關心並更加注意當時的政治及社會的現實,並傳播了愛國主義思想及對於社會上新事物的興趣。畫報的最多的篇幅是政治事件和社會新聞的報導,中法之戰和中日之戰的圖畫中記述了事態的發展,也富有傾向性的表現了嘲笑敵人,頌揚自己的鼓舞人心的積極思想。畫報也曾介紹外國的生活軼事笑話和科學的新發明,有傳播知識的作用。點石齋畫報描繪當時上海的社會生活是比較真實的,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的一些病態現象能夠在群眾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點石齋畫報的出現也有重要的美學意義。吳友如原來擅長遵循著古老方法描繪古裝美女,但他的點石齋畫報不被根深蒂固的形式主義思想束縛,而以群眾要求進步的心理為依據;繼承了年畫藝術中的現實主義傳統,發揮了繪畫藝術反映生活的作用,使之得到群眾的普遍承認。吳友如和其他畫報畫家大膽地運用了新的表現方法,創造了有真實感的人物形象,和有複雜的生活內容的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