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印刷的起源及早期的發展

中國古代發明的印刷術是中國對於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之一。版畫藝術是雕版印刷的一個重要方麵,曾以多種形式深深植根於人民生活,千餘年來成為文化、美術的有力的普及工具。版畫藝術包括書籍的插圖(有說明作用的圖解,特別是技術性的醫藥、地理等類書籍的插圖,以及連環畫式的插圖和佛經引首扉畫等),年畫及其他節令風俗畫,以及獨幅的風俗畫等。版畫藝術的密切聯係著人民生活及其需要的優良傳統,可以從版畫和雕版印刷的悠久的曆史發展中得到說明。

雕版印刷技術在中國最早開始。像下麵這樣的曆史材料都還是被態度慎重的曆史學家所懷疑的:新疆曾出土一頁殘破紙片,上麵有兩行殘缺不全的文字:“……官私……延昌三十四年甲寅……家有惡犬行人慎之……”(延昌三十四年是公元594年,是吐魯番地方古代一個地方政權“高昌國”的年號)看來很像印刷品。又古書上記載隋開皇十三年(593年)曾下詔提倡佛教,其中“廢像遺經,悉令雕撰”曾被解釋為雕版印刷佛像或佛經。這些材料雖有待進一步證實,但9世紀時,雕版印刷已廣泛流行的事實則是完全被證實了的,而且那時雕版印刷的流行是為了能夠以極大的數量適應人民群眾的需要的。顯著的例證是很多史料都談到了曆本和韻書(以注讀音為主要目的字典)的刻印。

唐德宗時(公元780-804年)馮宿上奏章說每年政府的新曆還未頒布,四川、淮南等地出版的曆本已滿天下,因而請求政府加以禁止(農曆要每年計算月長月短以及二十四節氣在一年中的排定,古代都是由皇家的天文學家計算,用皇帝的名義頒布施行)。唐文宗在公元835年曾禁止諸道州府,不得私置印刷曆本的木版的詔令是見於記載的。唐朝末年,江東商人因為販賣的曆本上大小盡各有不同,而引起了爭執。唐代曆本的實例有敦煌發現了乾符四年(877年)和中和二年(882年)的兩個殘本,此外敦煌也發現五代和北宋時代的曆本。中和二年曆本是“四川成都府樊賞家”刊行的。四川出版的韻書,在日本和尚宗叡在通六年(865年)帶返日本的佛經和其他書籍的目錄中,就有唐韻和玉篇各一部。四川在唐代已經成為印刷中心,公元883年一個官吏柳玭在成都城東南的書鋪裏看到雕版印刷的“陰陽雜說、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的迷信書和“字書小學”等字典之類。當時在群眾中有地位的文學書也被雕版印刷,如白居易的詩歌由於受歡迎,在浙江一帶有印本沿街叫賣,並且人們可以用來換取茶酒。這是白居易的朋友元稹在公元824年為他的詩集作的序文中談到的。五代時候,四川雕印文學書尤其盛行,而特別是當時的新從民間文學中發展起來的詞典。也有個人為自己的作品刻書的,如官僚詞人和和尚詩人兼畫家的貫休都刻印了自己的集子。西蜀的宰相毋昭裔曾刻“文選”和“初學記”,起因是他年輕的時候向人借書不得,於是發誓在顯赫以後要刻版印行,讓讀書人都能很容易的看到。

由以上這些片段的記載可見雕刻印刷在民間最遲自唐代末年,9世紀起已發展起來。刻印的中心有成都、淮南(安徽)、江浙。所刻的書以民間日常需用的日曆、字典、詩歌文學和宗教迷信書為多。

唐代雕版印刷的重要實例,也是全世界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印本書,是唐鹹通九年(868年)刻的《金剛經》卷子。全卷是七張紙拚成,第一張引首扉畫為佛在祗樹給孤獨園長老須菩提說法圖。這是中國版畫史上現存的第一件作品,線紋流利,細致,經文、字體、筆畫也極精美規整,表現出雕刻技術已非常成熟。此一現象之特別值得注意,乃是它可以說明,雕版技術應該在此之前早已開始了。這一幅引首扉畫的構圖形式成為此後佛經扉畫的標準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