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清代繪畫藝術(2)(2 / 2)

清末上海名畫家

清代末年上海出現了一些繪畫名手,任頤和吳昌碩是其中最傑出者。

成為任、吳的先驅的有蕭山任熊(字渭長)及其弟任薰(字阜長)都是擅長人物畫和花鳥畫的名家。尤其任熊的成就最顯著。他追蹤陳洪綬的強調個性描寫的誇張的表現方法,創作了《劍俠傳》等成組的人物形象。

趙之謙(公元1829-1894年)字益甫、叔、號梅庵,34歲時更號悲,晚年又更號無悶,浙江紹興人,鹹己未(1859年)舉人,官江西鄱陽、奉新知縣。趙氏博學多文、詩、書、畫、印皆精到。書法初紹顏真卿(708-784年),後專意北碑。篆師鄭石如(公元1743-1805年),能自成一家,尤以北碑寫行書為其特長。畫亦以書法出之,擅花果樹石畫,能合徐渭(1521-1593)、原濟(1642-1703)、李鱓(1686-1762)而獨具麵目,古茂沉雄,柔麗濃豔、兼而有之,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著有《六朝別字記》、《補環宇訪碑錄》、《悲居士詩勝》、《二金堂印譜》、《悲勝墨》等。

任頤(公元1839-1895年),中國清代畫家。原名潤,字伯年,後以字行。1839年(一說1840)生於浙江山陰(今紹興),1895年卒於上海。其父任雲淞為民間畫工,任頤自幼隨父學畫肖像,有紮實的基礎。太平天國進逼江浙時,據說他曾參加太平軍,任掌旗手,太平軍失敗後他到寧波隨任薰學畫,後定居上海,鬻畫為生。擅人物、花鳥、山水,其人物畫取材廣泛,作品能反映現實生活,針砭社會,寄托個人情懷,具有一定思想性。造型簡練、準確,生動傳神,手法多變。他的花鳥畫師法陳淳、徐渭、石濤、惲壽平、華喦及北宋諸家。博采眾長,轉益多師,成為集工筆、寫意、勾勒、沒骨於一身的畫家。他於傳統的筆墨之中摻以水彩畫法,淡墨與色彩相交溶,風格明快、溫馨、清新、活潑,極富創造性。山水畫雖不多作,但也構圖布局變化多端,筆墨技巧能跳出傳統窠臼,別具一格。任頤的繪畫在當時及現當代具有極大影響,被認為是“仇十洲(仇英)後中國畫家第一人”。有《蘇武牧羊》、《女媧煉石》、《關河一望蕭索》、《樹陰觀刀》、《群仙祝壽》及大量的花鳥、山水等作品傳世,後人出版有多種畫冊、畫集。

吳昌碩(公元1844-1927年),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我國近代金石、書、畫大師。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

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彙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鍾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糅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他的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錢鬆、趙之謙等人的影響。31歲以後,移居蘇州,來往於江浙之間,閱曆大量金石碑版、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後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並進;晚年風格突出,成為一代宗師。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對我國篆刻藝術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主要是他把詩、書、畫、印熔為一爐,開辟篆刻藝術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來源於藝術的修養和思想,具體表現在吳昌碩的篆刻,今天學習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廬從1898年開始就向吳昌碩請教,並向日本篆刻界介紹,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海派的影響下產生了今天的齊白石、潘天壽等卓越的花鳥畫家。這一富有成就的花鳥畫派的生長不能不歸功於其最有力的推動者:石濤。同時,也應注意到石濤和清代初年其他畫家所開辟的道路,經過錯綜的發展,最後也出現了優秀的山水畫家黃賓虹。這都說明,清代的繪畫藝術,雖有因襲模仿的思想影響,但在藝術的某些方麵仍有所發展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