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清代繪畫藝術(1)(1 / 2)

惲格以外的花鳥畫家及揚州八怪

惲格的花鳥畫風格的明麗之得人喜愛,和他所描繪的花卉品類的豐富,使他開辟一個畫派,並被認為是花鳥正宗。

直傳惲氏衣缽的花鳥畫家有馬元馭和惲氏之甥張子畏、女惲冰等人。但馬元馭作水墨居多,保持了惲格的筆墨活潑生動的特長。

和惲格的常州派並立的當時有王武一派和蔣廷錫一派。

王武,字勤中,號忘庵,長洲人。和惲格同時,年歲相若,繼承明代陳淳、陸治以來傳統的畫法,鑽研前人功力很深,寫花鳥信筆渲染皆有生趣。王武的風格不如惲派的細膩柔美,但又有疏朗飄逸的風致。

蔣廷錫(公元1695—1702年),字揚孫,一號西穀,一號南沙,常熟人。是康熙年間以莊重的畫風而有廣泛影響的花鳥畫家。蔣廷錫位至宰相,有較高的政治地位,而與惲格的以布衣終身,王武為中落的舊家子弟不同。蔣氏多作勾勒敷彩,也有類似南田的逸筆寫生,但作風大為規矩。蔣氏的作品為皇帝左右的人們所貴重,這也助成了他在藝術領域中的地位和影響,在他之後也蔚然形成一獨立的畫派。

雍正乾隆年間的鄒一桂(號小山,無錫人)是獨立於惲、王、蔣派之外的花鳥畫家。

鄒一桂(公元1686-1766年),清代著名畫家。字小山,號無褒,晚號二知。無錫(今屬江蘇)人。仕至禮部會議郎,加尚書銜。善畫人物、花卉、翎毛,偶畫山水,師法宋人。擅長水墨花卉,極有重名。常寫五色菊,墨花五彩,有清冷雋逸之氣。有的畫用重粉點瓣,後以淡色籠染。粉質凸出柢上,雖極工麗,但嫌板刻。畫山水皴鉤率易少氣韻。世人評說他有易元吉的畫風。其作品流傳至今的有:《春華秋實圖》、《芙蓉蓉圖》、《薔薇朱藤圖》、《紅桃白梨圖》、《太古雲崗圖》等。

他的風格較接近蔣廷錫,而以設色明淨、清古冶豔著稱。他曾著《小山畫譜》一書,對於115種花草和36種洋菊的花葉蕊的狀態和顏色都作了非常認真的觀察,而記述了其特點。這就使他作為花卉畫家,積蓄了豐富的知識,並以之作為基礎新創了各種描繪方法。他曾作《百花卷》表現了他的繪畫能力,而得到重視。

乾隆時期是花鳥畫藝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時期。各種畫派都有一些能手活躍在畫壇上,同時,一些代表著深刻變化的富於個性和新的氣息的畫家出現了。他們就是所謂的“揚州派”或稱“揚州八怪”的一批畫家。

“揚州八怪”是汪士慎(字近人)、金農(字冬心)、黃慎(號癭瓢)、高翔(字西園)、高鳳翰(字南阜)、鄭燮(字克柔,號板橋)、羅聘(字兩峰)、閔貞(字正齋)、李方膺(字晴江)等人,其中並不完全是花鳥畫家,但主要是花鳥畫家(八怪的名字各書也不盡同)。他們各有自己的風格,但有共同特點而與清代初年其他各花鳥畫家不同。他們以徐渭、陳道複和石濤的方法,大肆奇逸的筆墨,發揮了個人的創造。

汪士慎,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等。排行第六,人稱“汪六先生”。嗜茶如命,號稱“汪茶仙”。安徽歙縣人。久居揚州,為揚州八怪之一。工繪畫書法,金石篆刻,善隸。67歲時雙目失明,乃作狂草,自號“心觀道人”,金農稱其“盲其目不盲其心”,清貧一生。行書《七古一章》為汪氏40歲時書,清勁爽朗,生動有致,透出剛介自在之精神。

自封“三朝老民”金農,字壽門,號冬心,清錢塘人。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其中,在康熙朝三十六年,在雍正朝十四年,在乾隆朝二十八年。因此他給自己封了個“三朝老民”的閑號。

清初康、雍、乾三朝號稱盛世。揚州憑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成為最具特色的都市之一。這裏不僅物業富足,而且地處長江、淮河、運河之濱,曆來是南北交通運輸的要衝,不光商販雲集,就連遠居皇城的達官顯貴也紛至遝來,官商勾結,搜刮金銀,使揚州很快產生出一個具有超級消費水平的暴發階層。這些人在揚州過著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生活,而更多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則是朝不保夕,社會的畸形與不公,不僅使文化人、藝術家在政治上受壓抑,生活上也是窘迫艱難。鄭板橋詩中稱自己是“半饑半飽清閑客”,就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境遇。大批仕途無望的漢族知識分子,除了“授讀童蒙”存在著出世與人世、抱負與隱逸、封建文人觀念與新興市民意識的矛盾以及由此產生的性格上的煩躁和行動上的荒誕。這正是揚州的社會現實與他對人生際遇感悟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