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些山水畫家,在清初畫壇上或多或少超出了董其昌和四王的範圍。他們在筆墨上與其他諸流派都有聯係,但因為他們在作品中堅持了麵向現實進行意境的創造這一穩固的傳統,他們所努力的藝術實踐和主張由於重視生活的根據,所以在最根本的傾向上維護了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精神。在形式和技法上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創造。
明末清初的人物寫真及西洋畫法
中國的肖像畫技術——“傳神”在明朝末年有重要的變化。
曾鯨(公元1564-1647年),字波臣,莆田(今屬福建)人,流寓金陵(今江蘇南京)。擅畫人像,以畫肖像著名,借鑒西畫技法,能抓住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之瞬間形象,神態咄咄逼真。畫法用淡墨勾出輪廓和五官部位,再用淡墨渲染出陰影凹凸,由淺到深,層層烘染,最多烘染到幾十層,等到墨骨充分表現人像之神氣後,再上以淡彩。所作風行一時,與江南畫家全用粉彩渲染者不同,故其寫照“點睛加毫,儼然如生”。《圖繪寶鑒續纂》謂其“兼得筆墨之靈,衣紋配合各得其當”。近代陳師曾認為,傳神一派“至波臣乃出一新機軸”。弟子甚多,如謝彬、沈韶、張遠、徐易、郭鞏、金轂生、王宏卿、張畸、顧見龍、廖大受等,形成了“波臣派”,之後有禹之鼎、徐璋等,亦傳其法。傳世作品有《葛一龍像》軸,現藏故宮博物院;《王時敏像》軸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張卿子像》軸藏浙江省博物館;《侯峒嶒行樂圖》軸、《沛然像》軸、《李醉鷗小像》軸藏上海博物館;《顧與治先生小像》軸藏南京博物院;《徐明伯像》卷、《趙賡像》軸藏廣東省博物館;《胡爾慥像》軸藏浙江省德清縣博物館;《黃道周像》軸、《婁堅像》軸藏福建省博物館等。
曾鯨的重要貢獻是他適應了此要求,在中國傳統的肖像畫技法中吸收了17世紀傳入中國的西洋寫實技術。所以記載中稱他的畫法是:重墨骨,墨骨成後,再加敷彩。所以他的寫照妙入化工,儼然如生。
西洋寫實技術的傳入開始於明萬曆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時,他們帶來文藝複興時期聖母像的畫法,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神態欲活,很引起一些有開明思想的人士的興趣。這時西洋畫中千門萬戶的透視畫法也很引起人們的讚美。
明末清初,西洋傳教士來到中國的更多,新的風氣日盛,和曾鯨用同樣方法的肖像畫家如謝彬、徐璋、孟永光、郭鞏等也形成了有重要地位的一派。完全古法,用白描畫像的日見衰微;受了西洋影響兼用筆墨烘染而不必分凸凹者是另一有重要地位的肖像畫派。
清初的西洋傳教士中之善畫者有郎世寧、艾啟蒙、王致誠、安得義等。他們在中國畫油畫,特別以肖像引起重視。郎世寧用中國傳統的水墨法畫山水鳥獸,力圖接近當時畫院中流行的傳統風格,由於他們在創造真實感的物象方麵有當時一般畫家力不能及者,所以他們之中特別是郎世寧在中國繪畫中留下一定的影響。
郎世寧(公元1688-1766年),清代宮廷畫家兼建築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生於意大利米蘭,卒於北京。1714年被教會派往中國,遂取漢名郎世寧。康熙末以畫供奉內廷,得到皇帝的賞識。曾奉命參加圓明園歐洲式樣建築物的設計工作並任奉宸院卿職。郎世寧擅長畫人物肖像、鳥獸、山水及曆史畫,尤精畫馬。以歐洲技法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結構、光影效果及立體感。代表作有《平安春信圖》、《百駿圖》等。郎世寧還向中國的宮廷畫家傳授歐洲繪畫的技法;幫助工部右侍郎年希堯撰寫《透視學》,此書為第1部介紹歐洲焦點透視畫法的著作。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康熙乾隆年間從西洋畫中吸收陰陽光影之法和透視法而聞名天下者有焦秉貞,他畫山水、人物,樓台自遠而近,自大而小,不爽分毫,能正確地表現出空間關係。他的名聲主要是由於奉康熙的命令畫了46幅耕織圖,為皇帝所稱許,並命鏤版印賜各大臣。此外滿洲人莽鵠立,也用西洋寫真,純以渲染皴擦而成,而能做到神情畢肖。
西洋畫法之被吸收入中國畫,一直在充滿歧視和反對的空氣中有所發展。特別是寫真肖像畫,自鹹豐道光以後,尤其盛行。中國畫中運用了準確的描繪對象和正確的表現空間關係的方法,為不熟悉這種方法的人所否定,而認為隻是一種特殊的、不夠高的風格,並且單純加之以“俗工”“匠氣”的評語,這就阻礙了這些方法的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