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人還因地製宜,用當地出產的五色木棉代替蠶絲,織成木棉錦。色彩斑斕,光彩奪目。苗錦織花帶,常作為姑娘的定情物。湘西苗錦被麵,采用斷色緯挖花織造,背麵形成密集如麻的線柬,形似牛肚,故俗稱“牛肚被麵”。瑤錦在湖南江華被稱為“八寶被”,主要用於被麵裝飾。“八寶被”為當地姑娘最珍貴的嫁妝。姑娘們喜歡在打製八寶被麵時將詩文和順口溜、吉祥話也打織進去,表現了瑤族姑娘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傣錦產於雲南傣族居住區,分西雙版納傣錦和德宏傣錦,早在元明之際,以“兜羅錦”、“千崖錦”為代表的德宏傣錦,和“絲幔帳”、“絨綿”為代表的西雙版納傣錦,都已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成為傣族向中原皇朝交納的珍貴貢品。傣錦紋樣以當地人所喜愛和熟悉的蛇、象、孔雀、麒麟、亭台樓閣、緬塔、龍舟等,常常把這些寫實形象與抽象的幾何圖形有機結合,形成傣錦很強的裝飾味。在色彩上,西雙版納棉織傣錦以白為主,追求單純、淡雅之美;德宏絲織錦則大量使用黑,紅及翠綠等濃豔色彩,達到隆重、華麗的裝飾效果。
此外,雲南壯族的壯錦、貴州湖南侗族的侗錦也很有特色。
三、“十”字花錦
民間挑花源於以女紅為代表的刺繡工藝。它起初應該是依附於刺繡之中,以後由於自身特點而分立出來,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民間手工藝種類別。
挑花與刺繡的區別在於,挑花是根據經緯線交織的特點,數紗而挑出十字形的針腳,以此為基本單位,用無數個十字形構成花紋圖案。它的基本單位是十字形針腳,所以又稱“十字繡”。
長江流域的民間挑花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四川達縣、郫縣一帶女孩到10歲以後,就開始搜集挑花花樣,學習挑花了。當地婦女有“看花”、“擷花”、“訪花”、“賽花”習俗。當春暖花開時節,姑娘們三五成群,到山坡田壩,掐了菜花、苕花、紫雲英、豌豆花、星星花和野蘭草,觀察其花瓣和結構規律,將其變為手中挑花。
在岷江中遊兩岸,“好花村村有,訪花村村走”。聽說那村出了挑花高手和好作品,姑娘們就會主動去拜訪。郫縣60多年前,每月朔望,挑花雲集、高達數千。這樣的花市貿易,也就是“賽花會”。主持賽花的“勸業會”還要當眾發獎。
在湖北黃梅“挑花之鄉”出土的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26年)的古墓中,女主人頭上就搭了一方“福壽雙全”圖案的挑花頭巾,此類圖案至今尚在當地流行。
長江流域民間挑花的主題紋樣很豐富,常見的有“百鳥朝鳳”、“鳳穿牡丹”、“娶親圖”、“狀元遊街”、“七女送子”、“福壽雙全”、“鴛鴦戲蓮”、“穆桂英掛帥”、“撲蝶”、“雙魚”等;在表現方法上運用裝花、牽花的手法,使得作品花中有花、花裏套花、牽枝引蔓,變幻無窮,達到在單純中求豐富、在重複中求變化的藝術效果。
挑花的風格因各地而異。上遊地區羌族和彝族喜用濃豔的彩線搭配挑繡,色彩富麗、絢爛奪目;四川姑娘喜歡在土白布上挑藍花,叫“寶藍線挑藍花花”,顯得清純質樸、爽眼耐看;中遊湖北黃梅一帶喜用黑底加彩線挑繡、古樸而高雅、湖南瑤族挑花鮮亮厚重、侗族則清麗古雅。土家族挑花構圖宏大,氣氛熱烈;下遊安徽合肥、望江、蕪湖等地的挑花,喜用江南常見植物和農作物的花紋為挑繡對象,挑繡出豌豆花、梔子花、棉花、桂花、海棠花、亞葫蘆花作邊花,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色彩上也以青白二色為主,規則中有變化,清爽亮潔、樸素大方。
藍白清新
在民間工藝美術中,有一類以藍白色調為主構成的生活藝術品,看見了它們,就會使人產生一種親切感,仿佛看到了久別的故土、聽到久違的鄉音、聞到了一股清新的泥土芳香,這就是民間印染工藝中的紮染、蠟染和藍印花布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