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治理蜀地時,使當地蠶桑生產興旺、市場繁榮、人煙稠密,許多人家都以織錦為業,出現了“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晉左思《蜀都賦》)的盛況。成都流江因織工年複一年濯錦江中而被稱“錦江”,成都也因之被稱為“錦城”。蜀錦不僅是三國時蜀國經濟的主要支柱,而且是軍費開支的主要來源,諸葛亮“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蜀錦的傳統圖案有“益州新樣綿——陵陽公樣”(唐)、“織金燈籠錦”(宋)以及流霞錦、雨絲錦、散地錦、浣花錦、方方錦等。
蜀錦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織錦工藝產生了深刻影響,諸葛亮傳錦善舉在西南少數民族中一直傳為美談。
宋錦因產於宋代蘇州一帶而得名,又稱仿宋錦,是隨著南宋時期封建王朝政治統治中心南移而發展起來的。
宋時的宋錦已有紫鸞鵲錦、紫百花龍錦、紅霞雲鸞錦、衲錦等數十種。元、明兩代,宋錦又有新的發展,寫生花卉修飾連接成纏枝蓮花和穿枝牡丹,並與花圖案鳥配合,豐富了宋錦的表現力。明末清初,隨著民辦織錦作坊的興起,從藝人增多,蘇州已成立了宋錦業行會組織,並出現了蔣萬順、徐隆茂、周萬和等名家。清末宋錦作坊陸萬昌所產宋錦,曾獲南洋勸業會金獎。
宋錦品種分大錦、合錦、小錦三種,多用於書畫裝裱。色彩柔和典雅,紋樣繁而不亂,具有沉靜規律的理性美。
雲錦產於南京,是在蜀錦和宋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代已形成規模。
雲錦用料考究,善於采用大量金錢,使織物金碧輝煌,富麗堂皇;同時還善於采用小梭挖花方式,使色彩變化豐富,絢麗明快;尤其善於采用雲紋裝飾,有行雲、朵雲、片雲、團雲、巧雲、如意雲、七巧雲、臥雲、四合雲、和合雲、蠶繭雲、大勾雲、骨朵雲多種,千姿百態、燦若彩霞,雲錦也因此得名。
雲錦的傳統產品有妝花、庫緞、織金、金寶地等。善織雲錦的織女被雲錦行業奉為始祖、善於拉花的蔣公為祖師爺。現代著名藝人有張福永、吉幹臣等。張福永出身於五代相傳的雲錦挑花世家,他所設計的圖案和花本深受眾人喜愛,有“張挑花”之譽。
二、民族織錦別樣紅
錦原本是勞動人民的創造,但在封建社會,它往往被統治階層所壟斷,成為滿足他們奢糜生活,炫耀他們高貴身份的一種標誌。勞動人民隻能穿布衣。“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三大名錦的遭遇便是如此。
然而在西南少數民族居住的山區,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各族人民依然按照自己愛美的天性,用簡陋的工具頑強地織造出絢爛山花般的織錦,美化自己的生活。在湘鄂西土家族地區,時興織一種土家錦,當地稱“西蘭卡普”,“西蘭”指被麵或鋪蓋,“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就是“土花鋪蓋”。土家姑娘從小就要上機織造,練得一手好手藝。在出嫁前總要織出不少“土花鋪蓋”來做嫁妝。久而久之,“西蘭卡普”就成了土家織錦的代稱。清代土家詩人曾作《竹枝詞》生動描述了土家姑娘打花鋪蓋的民族風情:
山村處處柳絮斜,閨女生來會打花。
四十八鉤花並蒂,不知持送與誰家?
“西蘭卡普”的織造,采用傳統的斜型腰機,通經斷緯手工挑織,以棉線為經,以各色彩線為緯,反麵織正麵看。土家錦多為菱形結構,題材圖案大都與土家人民的獵耕生活息息相關。姑娘全憑記憶和熟練的技巧進行挑花織錦。典型的花紋有鳳穿牡丹、稱勾花、台台花、桌子花、板凳花、實必(小老虎意)、陽雀、馬必(小馬)等。
湖南龍山縣葉玉翠老人,織錦一生,記得100多種織錦圖案。為傳承土家織錦工藝作出了很大貢獻,其作品在國外展出引起轟動。她本人也於20世紀80年代被授予國家級民間工藝大師稱號。
苗錦為貴州、雲南、湖南等地苗族的創造。“苗錦出貴定”,並與蜀錦密切相關。相傳諸葛亮南征來到貴州銅仁,遭到苗族頭領率眾的頑強抵抗。正在這時,苗寨流行痘疫。諸葛亮得知後,不僅不乘人之危,反而派人為苗民治病,控製了疫情。又送蜀錦衣被幫助患者康複,並傳授織錦技術。這種仁義之舉感化了苗人,從此苗漢化幹戈為玉帛。為了紀念諸葛亮的功績,苗族將從內地學來的這種錦叫諸葛錦(或稱“武侯錦”)。與苗族鄰近的侗族也有類似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