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蘇繡名家丁佩也著有《繡譜》一書。

(二)顧繡與甌繡

顧繡發祥於上海,是在閨閣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顧氏家族命名的繡種。明代嘉靖年間,上海顧氏家族的刺繡聲譽鵲起,逐漸形成風格,獨樹一幟。

顧繡的創始人是顧名世的長媳繆氏,而真正成名是在其孫媳韓希孟手中。有“天孫織錦手”之譽的顧家孫媳韓希孟,是湖南武陵人士。她在娘家練就了嫻熟的刺繡基本功,又在婆家發揚光大,使娘家古老的刺繡藝術在異地他鄉開花結果。

顧繡的主要特點是書卷氣和畫繡。顧家的刺繡者大多通曉書法畫理,有較好的藝術修養,因而能夠融畫理和刺繡技藝為一體,較好地用銀針繡線來表達繡圖。

甌繡源於當地民間女紅傳統和生活習俗。解放後在瑞安仙岩寺慧光塔中發現的一批北宋年間(公元1041-1048年)的工藝品,其中有雙麵繡的經袱三方,係甌繡作品。

它們以青紅色單絲素羅為地,用黃白等色平繡成團花圖案,繡工嫻熟、繡品生動。另外,在一些南宋“永嘉雜劇”的唱詞中,也有關於甌繡的描述,可見宋時甌繡已相當成熟。

元代以後,佛寺廟宇大興,神佛繡像和神殿用品都需刺繡裝飾。古溫州一帶民俗,祭神拜佛時要動用數十張桌子壘成高塔,俗稱“搭九台”,高台全用各色繡品裝扮。在年複一年的“搭九台”中,那些繡有花卉圖案和戲文的各色繡片便成了琳琅滿目的甌繡博覽會。

甌劇傳統名戲《高機與吳三春》,反映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浙南民間刺繡女與織綢藝人的愛情故事。戲中女主角一幅繡花羅裙定終身的情節,一直為人們廣為傳誦,繡花羅裙也成為後世青年定情的珍貴禮品。

地域性的民風民俗為甌繡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甌繡構圖簡練,色彩鮮豔。針法平整靈活,虛實並用,有平針、稀針、側針、套針、紮繡、打子、盤線等繡法。

1916年,溫州設立刺繡局,專做出口繡品。1921年,繡工達650人,繡品遠銷歐美諸國和南洋一帶。抗戰至解放前夕,因為戰亂,甌繡一度凋零,解放後又重新獲得發展。藝人們在總結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又創造了滾針、遊針、扇形針等20多種針法,發展了雙麵繡、發繡、亂針繡、水墨繡等新品種,巨幅甌繡作品《紅樓十二釵圖》為當代甌繡的代表作。

織錦挑花的鑒賞

織錦、挑花是用不同的工藝手段、不同的材料完成的兩種民間工藝類別。

錦是一種質地較厚、柔軟光澤的織物。《釋名》雲:“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在古代的絲織物中,一般以有無花紋定其貴賤,有紋者為貴,文盛者為上。綿是織物中文采並茂,織作精細、質地致密的上品,故古人視錦與金同價。《詩經·蒼伯》中有“萋兮斐兮,成是貝錦”,意思是,“織出貝紋的錦,文采交錯,真是華麗”,說明商周時期,中國的錦就存在了。

到了戰國時代,織錦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湖北江陵出土的絲織品中,就有龍風棋格紋錦、舞蹈人物動物紋錦,其製作工藝、色彩造型達到相當完美的境界。三國時代出現的蜀錦、宋代蘇州的宋錦、明代的雲錦、魯錦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的土錦是我國織錦工藝的傑出代表。挑花,又稱架子花,十字繡,是在古代織繡工藝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它集織、繡工藝於一體。在布料上依經緯線組織,用細密的小十字“挑”織交叉成紋。

挑花以十字針的為主,數紗挑織是挑花的最基本的方法。故挑花一般用經緯分明的家織土布為底料,以自紡棉線為挑織花紋的材料。與“其價如金”的錦相比,它用料低廉,簡便易行,更容易普及。

一、名錦聚長江

中國三大名錦蜀錦、宋錦、雲錦分別產於長江流域的四川成都、江蘇的蘇州和南京。其中蜀錦產生最早。西漢末揚雄《蜀都賦》說“若揮錦布繡,望芒兮無幅。爾乃其人,自造奇錦。“緣廬中,發文揚彩,轉代無窮”。意為成都從事織錦刺繡的手工業很多,產量很大,就像叢生的芒草,無邊無際。

劉備占領成都時,取出庫中藏錦,一次就賞賜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等各1000匹之多,足見東漢末年蜀錦產量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