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用線工整厚重,針法豐富多變,絲理清楚細致,設色鮮明典雅,繡品內裏結實,外表蓬鬆,使繡品的質感、光澤別具一格。

蜀繡針法、繡技約130餘種,如斜滾針,適宜表現花藤、小花杆、葉筋、水波、勾雲;切針,適宜表現透明的輕紗、薄霧、魚鰭、水泡;蓬鋪針,有對折閃光的效果;摻針,裝飾性強;柘木針,有色彩過渡的效果。

蜀繡用針自然流暢,色彩淳樸美觀。紋樣多取材於花草鳥魚,如《平沙落雁》、《黃鶯翠柳》、《芙蓉鯉魚》等名作,充滿詩情畫意。

陳設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芙蓉鯉魚”座屏,為蜀繡代表作之一。作品采用暈針、沙針、點針、複蓋針等幾十種不同的針法,繡出形態各異的鯉魚32條。繡線劈如發絲,虛針刺繡,使遠處的魚形,若隱若現。整個繡麵看不見半絲水紋,但在一片空曠中,卻讓人們感受到魚嬉水中的無限情趣。

蜀繡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平原鄉村女孩,大多愛好和擅長刺繡,僅郫縣一地以刺繡為副業的在萬人以上。廣元麻柳山鄉也是有名的刺繡之鄉。麻柳的女孩,多是四五歲就開始拿針,十七八歲便能繡出惹人喜愛的成套嫁妝。“誰家女子巧,要看針線好”,那些真切、淳樸又飽含生命力的圖案不用描稿,全憑姑娘隨心“數絲而繡”,令人稱奇!

生活在四川的羌族的刺繡,與蜀繡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有專家認為,羌族屬於氐羌,而蜀族就是氐羌的一支。也有人認為羌族民間傳說中的“戈基人”,即是“蠶叢”部落。

羌族刺繡多取材於自然景物,采用挑繡、納繡、纖花和鏈子扣等多種手法,使物象突出,色彩富麗。羌族女子從小習繡,刺繡物品積累起來,可作妝奩或婚禮上的精美贈品。

繡有火鏈紋的坎肩,長衫和雲雲鞋,是羌族節日的盛裝。火鏈紋充分表現了羌人對火的崇拜心理。

生活在雲貴高原的各民族婦女都有善繡的傳統。她們一般從小習繡,到出嫁的年齡,已經為自己繡好了成套的嫁妝。生兒育女後,身為人母,又為子女的裝扮繡個不停。在與織繡做伴的生涯中,她們練就了一手刺繡的絕活。她們的繡品手法多樣,構圖奇巧,具有濃鬱的高原地域特色。其中以白族、彝族的刺繡較有代表性。

白族稱繡花為撒花。有素繡、彩繡、貼布繡、連物繡、緣邊挑繡、金銀絲縫盤繡等多種技法。素繡將白線繡於青、黑、藍地(或反之)上,屬於單色繡,從而達到“清清白白”、“素中含豔”的意境,反映了白族尚白,追求清新秀美,雅致質樸的審美習俗。

彝族有“衣綺羅”、“衣文繡”之傳統,尤其喜愛繡製虎形圖案。彝族婦女將虎繡在圍裙上,以鳳凰花卉和人物作陪襯,這種構圖方法顯然是受遠古圖騰觀念的支配,因為在彝族古老的觀念中,虎是彝族圖騰。

三、苗繡

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湘、鄂西及雲貴高原的苗族是個愛美善繡的民族。苗族婦女人人都是刺繡好手。人們常說苗族服飾的精華體觀在苗繡上,說明刺繡對於苗族服飾裝飾的重要作用。

苗繡紋樣以龍、鳳、夔、蝶、魚、蛙、花、鳥、牛等多見。古代楚地刺繡中常見的龍、鳳圖案今仍作為苗族刺繡的主題紋樣。但苗繡的龍、鳳生動誇張,富於變幻,多幾分稚拙,少幾分神聖。有牛頭龍、人頭龍、蜈蚣頭龍,魚龍變幻等;鳳的造型也是活潑、昂揚、灑脫、繼承了楚文化浪漫神奇之遺韻。

蝴蝶紋樣是苗繡中常見的紋樣。在苗族神話中,蝴蝶媽媽是萬物之祖,人是由蝴蝶演化而來的,故苗族婦女將其繡在袖沿、襟沿、褲腳、裙沿等處,作為生命的保護神。苗族還把先祖渡黃河、過長江,跋山涉水向南遷徙的曆史用抽象的符號繡製在披肩和百褶裙上,以示不忘祖輩的創業之恩。

苗繡的針法很多,有平繡、凸繡、辮繡、結繡、纏繡、縐繡、抽花繡、打子繡、貼花繡、堆花繡等。尤其是清水江邊、旁海、灣水及重安江一帶的“納錦繡”,是一種集錦、繡為一的繡法,有極好的裝飾效果。

在用色上,苗繡興以黑色為襯底,在黑地上繡出紅花綠草、青龍黃雀,色彩對比強烈,明朗歡快,備具豔麗華美之韻致。

四、湘繡與漢繡

湘繡與漢繡是直接承繼古老的楚地刺繡傳統,在兩湖地區分別發展起來的刺繡工藝。

(一)湘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