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針引線和織繡為女紅的基本功,故用穿七孔針和“結絲網”來象征乞巧、得巧。

杭州“乞巧”之風據說始於五代,相傳吳越王錢繆曾於是日在皋亭山西龍珠山上乞巧,因此,此山又名“巧山”。南宋時,“其日晡時,全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於高樓危榭,安排宴會,以貴節序”。

江南一帶“乞巧”,以明清最盛。除用穿七孔針和“結絲網”來象征乞巧、得巧外,各地還有“種生乞巧”、“觀影乞巧”、“以物換巧”、“望月(星、雲)乞巧”、“接水乞巧”、“占卜乞巧”、“以物換巧”等多種乞巧方式。

乞巧的本意是祈求織女賜予心靈手巧的本領,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女性對自身品德、才藝修煉的完善,對幸福美滿生活的美好期待。“乞巧”習俗對女紅技藝的發展和完善,無疑起著推動巨大的作用。

妙手先分彩線長

刺繡又稱繡花,古稱“黹”或“針黹”,指用彩線在織物上縫刺鋪繡出花紋圖案的一種手工活計。它屬於女紅的範疇,是女紅技藝中最基本的一種技能。故人們通常以刺繡指代女紅。

長江流域的刺繡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正如前文所述,刺繡與古越人“雕題”、“文身”、“繡麵”等習俗有密切關係。人們開始懼怕毒蛇猛獸的傷害,於是將它們的外形刺在自己身上,以求得認同感。後來才逐漸改成在衣物上刺繡紋樣。

長江流域為中國古代絲綢的寶庫。戰國及漢代楚地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絲織繡品,代表了早期中國刺繡的最高水平。之後,民間刺繡傳統一直沒有中斷過。明清時形成的中國四大名繡:蜀繡、湘繡、蘇繡、粵繡,其中三大名繡產於長江流域。此外,湖北的漢繡、上海的顧繡、溫州的甌繡等地方繡種也久負盛名。以苗繡為代表的長江流域的少數民族的繡種更是色彩紛呈,琳琅滿目。長江流域不愧為中國刺繡藝苑的一方沃土。

一、江源地區的堆繡

堆繡是藏族人民擅長的一種刺繡藝術品類。其主要方法是先用襯墊物剪貼成各類圖案後再行刺繡,使繡品具有厚重的質感、強烈的立體效果。堆繡廣泛流行於西藏、青海、雲南等藏族地區,主要用於表現敬佛用的宗教藝術品。在青海省佛教聖地塔爾寺,堆繡被譽為當地“藝術三絕”(堆繡、壁畫、酥油花)之一。

堆繡先在準備好的布幔上起稿,勾畫出要繡圖案的輪廓。勾畫時,先裏後外,講究對稱均衡,構圖主次分明,形象飽滿。畫稿完成後,再根據內容和圖像的大小需要,選好各種顏色和或帶花紋圖案的綢緞,剪成一定的圖案,內襯厚薄不等的羊毛或棉花,最後用彩色絲線繡製在布幔上。整個堆繡作品是由一塊塊帶襯墊的圖案拚合繡製而成。

在製作堆繡時,藝人們巧妙地利用襯墊物產生的凹凸效果,來強調主題。在寺廟裏明暗不一的燭光輝映下,綢緞的色彩顯得格外亮麗奪目。遠遠望去,宛如一幅幅彩色浮雕。

堆繡分剪堆與刺堆兩種堆法。剪堆是把羊毛或棉花墊在剪成的不同形狀的彩色綢緞下麵,沿圖案外圍繡製;刺堆是用彩線直接將墊好的羊毛或棉花固定起來,並全部覆蓋刺繡。兩種繡法都同樣產生一種一般平繡所沒有的強烈的立體感和軟浮雕效果。

堆繡內容以佛教為主題。作品有佛、菩薩、護法神、高僧、大師和佛經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山水、花卉、鳥獸、蟲魚、雲紋、火焰等,一般不表現大場麵。因此,它非常注重人物的神態的造型,講究色彩的搭配。風格上既粗獷又細膩。

二、蜀繡與雲貴高原的民間刺繡

蜀繡又稱川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地方繡種,為四大名繡之一。

蜀繡曆史悠久,西漢文學家揚雄的《蜀都賦》有“若揮錦布繡,望芒芒兮無幅”句,讚頌蜀繡。東晉的《華陽國誌》,已把錦繡並列,作為蜀中之“寶”加以讚揚。南宋時的蜀繡作品“公雞和雞冠花”,現保存在西南師範大學博物館。經過歲月的積澱,蜀繡愈加顯露出獨異的光彩。清道光以來,成都城內發展了上百家的繡花鋪,既繡又賣。品種主要有官服、禮品、日用花衣、嫁妝、鏡簾、挽繡、彩帳等實用品,也有條屏、鬥方、中堂等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