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繡源起的傳說

長江流域是中國的蠶桑之鄉、絲綢之鄉,也是女紅文化發達的地區。

在這裏,最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對女紅工藝發展有深刻影響的神祗,一為嫘祖、一為織女。她們是女紅技藝的始祖和開創者,她們的民間傳說和民俗在長江流域地區廣泛傳承。

嫘祖相傳為黃帝之妻,大約因為西陵(今湖北宜昌包括四川一帶)很早就發展了蠶桑業的緣故,人們把古老的蠶叢及蠶神馬頭娘的傳說一起附會到西陵女嫘祖身上,使她成為與“馬頭娘”並存的蠶神形象。這一帶不僅有豐富的嫘祖傳說,而且傳說中的人和事,往往與當地的文化古跡、風俗民情掛上鉤,具有較高的文化參考價值。

流傳於湖北宜昌的嫘祖傳說是講一個名叫軒轅的青年,騎著一匹高頭大白馬,跨過黃河、渡過長江,走進了嫘祖所在的山村,而嫘祖是一位會養蠶、繅絲、織錦的能幹姑娘,兩人一見鍾情,遂成姻緣。

《嫘祖與軒轅成親》則講黃帝在與蚩尤交戰中被打敗,嫘祖陪他躲進一個山洞,兩人成親,“從此,軒轅教民耕種、造舟車、作房屋;嫘祖教民養蠶、繅絲,做衣服”。西陵峽黃牛崖下的“軒轅洞”,相傳為黃帝與西陵女成親的山洞。西陵山原建有全真派的道教廟觀裏供奉嫘祖娘娘,並在每年三月十五日舉辦嫘祖會。

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也有傳說說當地的嫘祖山、嫘祖坪、嫘祖穴是嫘祖的出生地。嫘祖原名王鳳,因在野外采集野果時發現野蠶吐絲,便把野蠶蟲捉回家喂養,並琢磨出一套抽絲織綢做衣服的技術,被人們推選為西陵部落的首領。“這時,中原部落的青年首領軒轅出外訪賢,發現女首領王鳳在西陵的偉大功績,便向她求婚,結為夫婦,後封為元妃,後世人尊稱她為嫘祖。”現當地不僅有軒轅坡、嫘祖墳、嫘軒宮等遺跡,據說還有唐人所寫的碑文,文中稱“女中聖賢王鳳,黃帝元妃嫘祖生於本邑嫘祖山,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是以尊為先蠶。”當地人每年正月初八過蠶年,以二月初十為嫘祖生日,是日進行祭祀活動,祈求蠶絲豐收。

浙江湖州一帶的嫘祖傳說,也將蠶鄉人民豐富的養蠶繅絲、織綢經驗融入傳說之中,所以在描述嫘祖的發明過程時,格外詳盡細膩。

許多地方的嫘祖傳說不滿足於嫘祖僅僅在養蠶繅絲上的貢獻,還將屬於女紅活計的其他發明如刺繡、織錦都加附在她身上。如四川的嫘祖發明織錦、湖北江漢平原一帶的嫘祖發明剪紙花樣,嫘祖因之成為能工巧匠魯班一樣的全能英雄,女紅發明的集大成者。同樣,織女的傳說也如此。

織女初為星辰名,相傳為天帝的孫女,或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由於擅長紡織,被神化為主司桑織的女神,成為有女紅傳統、冀望心靈手巧的中國女性的崇拜對象。

織女故事的雛形,始見於《詩經》的《小雅·大東》和《周南·廣漢》篇。雲夢秦簡亦有“牽牛以取織女”的記載。漢魏六朝之際,織女故事情節已相當完備,後借助於民間傳說和地方戲曲而流傳甚遠。織女也因勤於機杼、擅長織錦而被立為紡織神、織機神或雲錦娘娘。家有紡車機杼的農戶人家,都要在閨房裏供奉織女畫像或神位,以勉勵女兒家勤於織繡,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江南舊時一些織染行業,也將織女奉為神靈,定期祭祀。

在江蘇雲錦產地南京,流傳著雲錦的傳說:董永為了裝殮死去的父親,插標賣身到機房老板張四海家當機工,狠心的老板要他織出100匹絹來方能贖身。天上的七仙女見董永如此老實勤懇,便變做一個討飯的女孩來試探董永,董永給予她熱心的幫助,二人結成夫妻。七仙女織絹的梭子比天上的流星還快,機上的絹在她的手中,像開了閘門的水一樣,直往下瀉,絹上紅朵白雲,耀人眼目。一夜之間,織女便織成一百匹絹。使董永贖出身來,自家經營織錦,並把織雲錦的技藝傳給了蔣公(雲錦業裏拽花的祖師),手藝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後來人們便把七仙女稱為“雲錦娘娘”,還在南京雨花台下,修了一座雲錦娘娘廟對之以供奉祭祀。

蘇繡發源地蘇州,號稱“天下俗之中。

“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是古代中國女性的特殊節日。關於“乞巧節”的起源,明代羅頎在《物原》中曾謂“楚懷王初置七夕”,當代學者宋公文、張君在《楚國風俗誌》中又發展了這一觀點,指出“這個節日確實產生於楚”。

楚郡故地七夕“乞巧”在南北朝時就盛行開來。《荊楚歲時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在這一天,婦女們紛紛競穿七孔針,其針如篾子,為七孔,有的以金銀玉石為針。人們還陳瓜果於月下庭院之中“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上結絲網,就證明是織女顯靈賜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