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爾、海信等企業國際化的成功突圍,魯商模式漸漸地浮現在中國眾多企業家麵前,是選擇浙商模式還是選擇魯商模式,在這個喋喋不休的爭辯中,可以看出中國企業領導者對魯商模式的青睞和不可忽視的力量正在挑戰著浙商模式,不過從另一種視角看浙商和魯商,更引人深思。
一、浙商、魯商的差距在哪裏
1.魯商的特點
在談魯商的特點之前,先看看一個河北企業家講的故事:
曆史上,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山東大禦袍,山西駱駝轎,直隸瞎胡鬧。山東人做事狠,不成名絕不回家,一旦成名了就要光宗耀祖,騎著大馬,身上掛著皇家的袍子,意思是跟官家做生意,耀武揚威地回家,強調光宗耀祖,說明擅長跟官家做生意。山西是駱駝轎,山西強調跟老百姓做生意,做了生意,也是不成名不回家。有時兩代都不回家。第一代出去了不成名不回家,後來兒子去找父親出去了也是不成名不回家,但是一旦成名了,駱駝旁邊綁著那麼多的錢回家,也叫耀武揚威、光宗耀祖,但是層次和山東有差別。
事實上,在十大商幫裏麵,曆史上的魯商,特別是明清的商幫裏麵,魯商是非常厲害的,當然還是遠不如淮商,也不如晉商,但是魯商確實自成一體。通過上述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山東人和山東商人的特點。那麼,山東人的特點是什麼呢?業內專家指出,山東人的特點有以下幾個:
第一,山東人重教育。山東人對孩子讀書特別重視,孩子隻要考上了大學,在村裏就特別有地位,有的家長對孩子講,“你考上大學,哪怕我出去要飯,我也感到心裏很光彩”。
第二,山東人肯吃苦。為什麼肯吃苦?山東這個地域處在北方,經濟相對落後,不吃苦不行。
第三,團隊意識強。因為落後,所以大家要依賴集體。因此,山東能出現萬人的大企業,海爾、海信、青啤、澳柯瑪等。這種特大型的企業,兩萬人以上的企業南方不太多見,山東就能形成。為什麼呢?因為北方落後個體不能保證生存,隻能依賴集體的力量,團隊精神強,山東酒文化特別發達,酒文化是團隊精神創造的一個工具。你怎麼創造團隊,你得活動,活動很大的一個形式就是喝酒。在喝酒的過程中,你了解我,我了解你,感情上來了,團隊精神也就上來了。
第四,善於跟官府協調。重教育,那就考試,考進士,那就跟官商結合了。重富更重貴,山東好多企業家,不是政協委員就是人大委員,或者是全國人大代表;重富更重貴,愛張揚,那麼重貴就得讓人看到,比較張揚,善於跟官府協調。這也與山東大禦袍這個特點有關係。善於跟政府交流,善於和政府協調,所以,海爾張瑞敏很早就說,做企業要有三隻眼,一隻眼盯市場,一隻眼盯企業內部管理,一隻眼盯政府。其實他能說這句話,也有個土壤問題,換了別人說不出來,在這個地方,他能說出來,因為有這個環境。
第五,重義。形成於山東大地的儒學,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更是齊魯文化的核心和主要代表。它深刻地塑造了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其中尤其深刻地塑造了山東人的性格。山東人的商業觀念、商業心理甚至商業風格無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
以義為先,以義製利。義利關係是儒學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孔子把“義”看做人立身做事的根本,謀求物質利益必須建立在合乎道義的基礎上,他主張“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孟子繼承孔子的義利思想,也主張“以義製利,以義勝利”。儒家義利觀長期教化的結果是使山東人格外具有道德感,這在商務活動中充分體現出來。舊中國最大的絲綢經營聯合企業——瑞蚨祥就頗具代表性。
瑞蚨祥為儒家亞聖孟子的後裔所創,到近代孟洛川創業之初就確立了“以德為本,以義為先,以義製利”的經營思想。瑞蚨祥的曆代當家人無不體現了“以德為本”這一思想。在他們看來,作為一個企業,一個生意人,固然是要求利的,但首先必須把求利的行為放到為社會、為大眾服務的價值取向上,這才是企業和生意人真正永恒的價值觀。倘若違背商業道德,利欲熏心,坑害百姓,做出與社會、與大眾不利的惡行來,終究是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的。因此,他們的每一言,每一行,每一個舉措,首先考慮的是怎麼有利於百姓,如何滿足顧客的各種需要,這比我們當今某些商家空喊“保護消費者利益”、“顧客是上帝”等動聽的口號實在好得多。瑞蚨祥正是一貫恪守傳統的商業道德,經過幾代的努力,才在百姓的心中樹起豐碑,才不至於在封建買辦、外國資本的雙重壓迫下衰落沉淪。當代山東商人傳承了前輩“以德為本”的傳統。
第六,苦幹。19世紀中期曾7次來華考察的德國地質學家利希霍芬說,就吃苦而言,沒有比山東人更優秀的鐵路工、礦工了,作為單個人來說,歐洲人也不會超出其上。的確,山東人是中國人中最能吃苦耐勞的群體。他們什麼苦都能吃得了,真可謂“吃苦一族”,闖關東,是山東人吃苦耐勞精神的體現,他們是所有到東北拓荒的人中最能吃苦的。有文獻記載:“山東人實為開發東北之主力軍,為東北勞力供給之源泉。荒野之為田園,大半為彼輩之功。其移入東北為時既久,而數量又始終超出其他各省人士。登、萊、青與遼東一衣帶水,交通至便,彼土之人,於受生計壓迫之餘,挾其忍苦耐勞之精神,於東北新天地中大顯身手,於是東北沃壤悉置於魯人耒鋤之下。”至於在近代東北工業、交通運輸業中從事艱苦創業的勞動,當然更是非能吃苦耐勞的山東人莫屬了。
山東人這種吃苦精神,既有自然環境磨煉和先天遺傳因素,更有文化、精神的教誨和榜樣的力量。曆史上,齊魯大地曾出現過好多以吃苦為樂而著稱的名人,孟子曾經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在這種“苦其心誌”精神的感應下,山東人普遍具有一種“苦行主義”,以苦為本,以苦為榮,以苦為樂,成為民眾內心的真實體驗。
考察山東企業家奮鬥史,你會看到他們有一個相同的特征:吃苦為上。從全國十佳農民企業家、牟平寧海鎮新牟村支書常宗琳,到濟南輕騎摩托車總廠廠長張家嶺;從海爾集團到濰坊華光計算機公司;從濟南鋼鐵總廠到臨沂市華盛企業集團等負責人,他們都是勤勤懇懇,刻苦工作,這已成為山東企業家的作風品格。
2.談談浙江人的特點
在比較浙商和魯商之前,我們來看看浙商的性格特點:
浙江商人的特點有五個方麵:
第一,委婉,不硬來,不像山東人硬來。生活在齊魯覺得男子漢大丈夫,不能為五鬥米折腰。而浙江商卻不同,硬的不行,來軟的,因此浙江商人走遍全國,哪個地方沒有地方保護主義,他能紮根說明什麼呢?硬的不行,來軟的,夾縫中求生。
第二,重教育,不僅重子女的教育,也重自身的教育。在全國的企業家當中,浙江企業家的文化素質是全國最高的。浙江有一個著名的企業家魯冠球,能做到與時俱進。這個人對自己要求很嚴,很愛看書,每天一定拿出三個小時看書。據報紙報道,有一天他跟一個省委副書記見麵,跟省委副書記講,最近吃了一個菜,叫做回鍋肉什麼的,特別好吃,這個菜老百姓都經常吃,他才剛剛吃到。從這方麵講,山東的酒就有問題了,一喝酒,就醉,一醉晚上就不能看書,一醉就更不能看書,影響今後競爭優勢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