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緣心語19(3 / 3)

宋代的羅大經曾寫過一首茶詩:

鬆風檜雨到來初,急引銅瓶離竹爐。待得聲聞俱寂後,一甌春雪勝醍醐。

說茶水沸騰的聲音,如鬆檜林中飛風雨,低回,嗚咽,纏綿,悠遠,似近非近,似遠,非遠,非常奇妙。

另一位叫李南金的宋人,更是寫出了煎茶時的天籟之音:

砌蟲唧唧萬蟬催,忽有千車捆載來。聽得鬆風並澗水,急呼縹色綠瓷杯。

他寫得比較神了,進入自己的幻境了,所以煎茶時,聽到了各種或急或緩的美妙聲音。

唐代煎茶比較普遍,其實到了宋代,並不見煎茶,而是流行點茶。

點茶,就是把茶瓶裏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點茶是很重手藝的,和唐代煎茶著重對火候、作料、水質、味道等等的要求不同,點茶注重的是表麵效果,並且點茶最高的技藝,通常要在鬥茶的時候看到。

鬥茶最少要兩個人,多則不限。先用瓶煎水,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製,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運筅也叫擊拂。

應該是每個時代的審美口味不一樣吧,陸羽影響了一部分人,但是關於茶有真香這個喝茶理念,到了明代才全民普及,在清代發揚光大,卻也並沒有完全杜絕煎茶風俗。

黃苗子老爺子在《茶酒閑聊》中寫到,至今,在湖南、貴州、廣西的苗族,還流行著一種家製的飲料,是用茶葉、米花、炒熟磨碎的花生、芝麻、黃豆,還有蔥薑等做配料。做法是先將茶葉炒過,加水煮滾,把葉渣去淨,再把備好的上述配料放一把入茶碗中,用茶湯衝入,其味芳濃,是唐代藥茶進入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這種茶,地方上叫打油茶。

想來,打油茶便是唐代煎茶的延續了。

這些表麵上的煎茶規矩之外,古代人對煎茶時的情趣,也作了認真的記載:

劉言史《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刻畫情景細致入微:

粉細越筍芽,野煮寒溪濱。恐乖靈草性,觴事皆手親。

敲石取鮮火,撇泉避腥鱗。熒熒爨風鐺,拾得墮巢薪。

潔色既爽別,浮氳亦殷勤。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時,自歠指下春。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

此遊愜醒趣,可以話高人。

詩人攜好友孟郊,帶著著名的越州茶葉,到野外煎茶。潺潺溪水邊,葳蕤草木生。他們懷著虔誠的心,凡事都親自動手,從敲石取火開始,取泉水,枯木做柴,像一對真正的農人那樣,將一壺茶在清幽的野外,煮到了連珠沸,然後懷著愉悅的心情,喝茶,聊天,在清茶和清談的美好時光中,神清氣爽,心情愉悅。

《潮嘉風月記》說功夫茶要用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亦是煎茶情趣之一種。

這是茶的作用,它有一種聚斂靈魂的功效,將人的散漫、煩躁,都摒棄掉,一碗之後,最本真的性情,占據了靈魂高地。

這也是茶文化婉轉曆史幾千年,卻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曾有人問千利休:請問如何泡茶?千利休說:在適當時機,將茶葉投入,以水衝泡即可。

適當的時機,不就是隨時隨地麼?泡茶也好,煎茶也好,在於心境,用心投入了,自然有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