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緣心語19(2 / 3)

皮日休這首茶詩,分別寫了煎茶的水、色、味和聲音。古人煎茶,要求是很高的。

詩的意思是,取甘甜的清泉,將茶煮至火候正好,湯麵現出蟹眼小泡,發出鬆鳴聲時,茶沫已呈翠綠色。這個煮茶的過程,讓詩人覺得,以茶代酒實在是十分清雅的樂事,既享受了茶,又能免除伶仃大醉,何樂而不為呢!

這首詩把煮茶的過程和三沸描述的淋漓盡致。

陸羽給茶文化奠定了基礎,也製定了許多規矩,他試圖通過茶飲文化,給社會注入新的東西,使社會上的一些混亂東西,能遵守某種程序,或者道德標準。

他在《茶經·五之煮》中將煮茶水沸分為三個階段: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他認為三沸是最佳的煎茶火候,煮再久,則水老不可食也。

水老不可食。也是陸羽第一個提出來的。

皮日休煮的這壺茶,完全響應了陸羽的理念: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連珠沸,說的是第二沸。開到這個程度的茶水,不嫩不老,大概是最美妙的火候。唐代的茶文化,是由表及裏的精致,是從心到規矩的一個過程,他們不僅重視茶葉的質量優劣,還追求水的品質,追求煎茶時的情趣、火候、聲音,最後是對味道的苛求。

在這樣的大環境影響下,煎茶大有學問。

所謂蟹目濺,魚鱗起,也不是隨便拉來的形容詞。唐代煎茶,水溫欠了,是蟹目濺,水溫過了,便成了魚鱗起。就是沸水麵形成了魚鱗一樣的波紋,這時候就要過了,火候拿捏得十分精確。

根據《茶經》的規定,初沸,則和之水量調之以鹽味。陸羽雖然反對在煎茶的時候放入亂七八糟的東西,卻並不反對放鹽,他飲茶的口味雖然清淡,卻也維持著最初的煎茶習慣。

煎茶的品質,按照味型可分為清鮮、鮮濃、鮮醇、鮮淡、濃烈、濃強、濃厚、濃醇、甜醇、醇爽、醇厚、醇和、平和、陳醇等十四個類型,可見繁瑣程度。

唐代詩人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寫道:

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欲知花乳清泠味,須是眠雲跂石人。

淋漓盡致地描述了蒙山茶的清冽甘甜之味。

貫休《題師穎和尚院》:

師院清無敵,師心智不知。臘高清眼細,閑甚白雲卑。

煮茗然楓枿,泥牆劄祖碑。愛師終不及,謾住許多時。

則寫了煮茶燃燒的柴木,是楓樹枝。

陸羽在《茶經》中也提到了煎茶時用的柴:其火用炭,次用勁薪。

說煎煮茶湯的時候,最好用木炭,其次才是用火力強勁的勁柴。

《雲林遺事》記:倪元鎮素好飲茶,在惠山中,用核桃、鬆子肉和真粉成小塊如石狀,置茶中,名曰清泉白石茶。

《金瓶梅》一書,主人公經常煎茶,但是他們喝茶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從不喝清茶,每一回目中出現的茶,都是加了各種堅果甚至是水果煮出來的,最多的一次,茶湯裏的配料有二十幾種,喝茶時,將這些配料也一起吃下去。比如第七回中的蜜餞金橙子泡茶,就是將茶裏加了用糖漬過的柑橘,可謂切實的甜茶了。

“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是說茶的色。唐代,煮茶過程中,茶湯的顏色和聲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