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族文化研究宣傳不足,弱化了文化資源的影響力。回族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光榮的傳統,在推進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程中,回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長久以來,由於種種複雜的社會原因,我國學術界對回族這一專題關注較少,直至2005年出版了《元代回族文學家》,這是第一本較為全麵而係統地研究中國元代回族文學家的學術著作。回族文化研究的滯後,致使人們對回族的發展史了解不夠;對許多回族人物的傑出貢獻也缺乏具體的了解。這種狀況會弱化文化資源的影響力。調查顯示,2007年國內遊客中回答對寧夏文化藝術和節慶活動感興趣的分別占13.85%和5.08%。
2.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薄弱,許多民間藝術麵臨失傳。資料反映,回族有羊頭弦子、回族口弦、踏腳樺樹皮鼓、泥哇嗚等15種民間樂器,回族婦女傾吐心聲的口弦、民間樂器泥哇嗚等民間藝術正在迅速消失,傳承遇到了危機。老一輩藝人紛紛改行,許多年輕人已不知“口弦”、“咪咪”、“哇嗚”為何物。回族民間樂器研發和樂舞研發還屬空白,致使開發回族文化旅遊品牌“斷料”。
3.景區建設缺乏文化含量。目前,寧夏各個景區(點)有個性文化內涵的不多,大多數還停留於對旅遊資源淺層次的開發利用上,缺乏整體性和具有高科技高文化含量的深度開發,這使低文化含量的觀光旅遊成為主體,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沒有得到挖掘。至今,各景區介紹寧夏文化的書籍、光盤、宣傳品相對較少。把能代表寧夏旅遊文化的魅力,優秀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現出來的解說詞較少。
(二)旅遊形象模糊,旅遊資源開發層次低
成功的旅遊形象有助於旅遊營銷和品牌構建。提起我國有些城市或景區,很容易就聯想到了它們的形象。例如杭州——東方休閑之都;成都——天府之國;珠海——浪漫之都。但是在國內的人們一提起寧夏,往往想到的是茫茫的戈壁或是荒涼、貧窮和落後。還有一些人甚至都不知道寧夏是中國的一部分。由於資金投入不足,目前的旅遊景點不少處於原始、半原始狀態,管理粗放、設施簡陋、功能不全,不能給旅遊者以鮮明的旅遊目的地形象,資源優勢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致使產品的組合包裝、品質與精品標準尚存在一定差距,景點內容單調,缺乏民族文化內涵,尚未形成適合不同季節、不同層次遊客遊覽的景區景點。
旅遊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不強。目前寧夏旅遊以“一日遊”為主,“一日遊”遊客占全區接待國內遊客的44.52%,“一日遊”遊客花費占消費支出總數的19.98%。2007年,寧夏國內遊客在寧的消費支出中住宿和交通費占43%,購物費占15.75%、餐飲費占15.12%、景區(點)遊覽費占13.71%、娛樂費占5.97%。旅遊商品市場開發嚴重滯後,調查顯示,2007年來寧的國內遊客中回答對旅遊購物感興趣的僅占13.85%。旅遊商品收入占旅遊業投入的比例很低。旅遊業“食住行遊購娛”六要素的產業鏈尚未真正形成,對經濟的拉動力還不足。
(三)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渠道單一,專業導遊少
人們很難看到在電視媒體或其他媒體上關於寧夏的旅遊廣告,即便遊客看到的一些廣告也是缺乏足夠的時代氣息,無法刺激遊客的遊興和欲望。
據調查,通過雜誌、電話和電台了解寧夏旅遊的分別占8.46%、4.98%和2.74%。宣傳促銷不夠,削弱了寧夏旅遊業的輻射麵,引進來的客源少,寧夏人是全區旅遊的主要客源。據調查,2007年來寧夏的國內遊客中寧夏人占42.87%,來自西北地區(除寧夏)的遊客占22.51%,來自華北地區的遊客占13.41%,來自華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遊客占比不足4%。專業導遊人員少,不能滿足遊客需求。2007年,全區接待國內外旅遊者總人數達731.33萬人次,全區共有注冊導遊人員1680人,專業導遊缺口很大。
(四)運力不足已成為製約旅遊業發展的“瓶頸”
據調查,旅遊旺季約有20%-30%的遊客因為鐵路運輸問題被旅行社拒接。另外由於經濟欠發達,全區唯一的機場銀川河東機場,隻有幾家航空公司的幾個航班,旺季遊客集中的時候機票很少打折或不打折,致使來寧遊客的航空旅行費用太高。另外,寧夏目前隻開通了往返香港的國際航班,國際遊客必須通過西安、北京等國際機場轉機才能到達銀川,極大的限製了外國旅客的來寧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