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產業發展與金融(5)(3 / 3)

2010年,寧夏新能源產業發展目標已經明確:全區風電總裝機將達到100萬千瓦,建成太陽能光伏並網發電項目10萬千瓦,煤層氣發電項目達到2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占全區電力總裝機容量的7%。

二、寧夏新能源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本文運用管理學理論中的戰略分析方法SWOT分析框架來展開對寧夏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S、W分別代表Strengths和Weaknesses,表示目前寧夏新能源產業發展優勢與不足之處,主要從寧夏的基本狀況出發,說明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競爭力。O、T分別代表Opportunities和Threats,表示寧夏新能源產業發展在當前或者未來發展中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主要用來分析外部環境狀況變化對其發展影響的維度。

(一)優勢分析(S)

1.資源優勢。寧夏位於我國季風區的西北邊緣,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是國內僅次於新疆、內蒙古的第三大風力資源區,適合風力發電機組全年運行。據國家氣象部門統計,寧夏風能資源可開發量為356萬千瓦,麵積為2506平方公裏。

寧夏光資源豐富,是全國太陽能輻射的高能區之一。太陽輻射量年均為4950-61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時數為2250-31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0%-69%,大部分地區屬太陽輻射一類區。石嘴山市矽石儲量高達42.8億噸,具有光伏產業上遊的資源優勢。同時,寧夏人口相對集中,可利用的荒漠、荒地較多,為發展光伏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土地條件。

2.稅收優惠政策。寧夏在稅收上對新能源產業給予很多優惠:光伏企業所得稅按15%的稅率征繳,設備進口關稅減免;對風力發電企業,增值稅實行即征即退,所得稅可參照小水電按6%收取,對風電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實行“三免三減半”等一係列優惠政策。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寧夏風電企業累計享受減免增值稅895萬餘元。

3.產業鏈相對完整。寧夏已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矽材料——電池板——光伏電站,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光伏產業鏈的源頭,已有多家企業積極涉足高純矽的生產,寧夏發電集團自主研發的多晶矽提純工藝已具備規模化生產條件,已建成1000噸高純矽(含200噸多晶矽)工程;產業鏈中遊的電池的組件產品產能達到2萬千瓦/年;產業鏈下遊的係統集成、設備製造等得到較快發展,如銀星能源股份公司太陽能發電設備製造,中節能尚德石嘴山太陽能光伏電站一期10兆瓦光伏發電站已並網發電。在風電方麵,寧夏通過與德國恩德、日本三菱等公司進行技術嫁接合作,具備了500台/年的風機生產能力,相關風機零部件配套生產企業達到8家,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齒輪箱等風機核心部件國產化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劣勢分析(W)

1.新能源產業處於起步階段,配套體係還不完善。寧夏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方麵尚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各部門的良好配合與協調運行,同時還需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持。但是,寧夏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缺乏完整的政府激勵政策與配套措施,缺乏良好的體製條件,如激勵、補助、加速折舊、幫助開拓市場等優惠政策。另外,國外已有多個國家建立起節能與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基金通常來源於電力附加費、汙染稅等。而寧夏目前沒有建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這不僅不利於新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而且也不利於新能源產業新技術與新成果的市場轉化。

2.金融深化發展程度不高,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寧夏各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較高,而中小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偏低,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總體不高。由於金融創新能力不強,且在民間和國內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能力較低,新能源企業的融資渠道比較單一,影響了新能源的產品開發和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3.技術研究能力薄弱,專業人員不足。寧夏的新能源應用技術研究比較薄弱,首先是應用技術研究涉及的領域較窄,主要集中在太陽能和風能利用方麵的某些領域,多數產品是在低水平上重複開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很少;其次是寧夏的科研力量薄弱,區內高校教育還不能勝任新能源產業的需求,專業技術人員的匱乏製約了新能源產業的優化升級和長足發展。

(三)機遇分析(O)

1.金融危機的“倒逼作用”。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必然導致市場重新分割、企業重新洗牌、資源重新整合,客觀上為寧夏優化經濟結構、發展新能源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倒逼壓力和廣闊空間。後危機時期發達國家力圖在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等領航產業占領製高點,要求中國減少碳排放、加快人民幣升值,這些將給我區發展新能源帶來新的機遇。隻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發利用好新能源,才能緩解能源、環境的壓力,從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