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產業發展與金融(4)(2 / 3)

2003-2004年,在能源消費總量迅速增加的同時,能源生產總量增速明顯回落,導致能源供需迅速轉為能源調入格局。2005年以來,從能源需求來看,由於寧夏落實國家宏觀產業調控和實施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能源消費增長有所減緩。另外,隨著整個經濟環境的影響,重工業等多個行業由於增速放緩,對能源的需求力也在不斷減少;從能源供給來看,寧夏加大能源產業投資力度,大力提高能源行業的生產能力,能源產品總量快速增長,對能源供需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從更為長遠的時期來看,能源消費需求必定有增無減,主要是因為寧夏經濟增長的重工業化、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後對生活消費能源需求的增長。因此,能源供需矛盾在較長時期內依然會存在。

6.能源生產消費鏈整體水平低,能源綜合利用效率較低。從能源生產、加工、消費來看,整個產業鏈處於低水平狀態,造成了能源產品開發和綜合利用效率較低。首先,能源企業作為能源產品的供給者,由於欠缺對新能源開發和自身企業生產水平等多方麵的限製,因此供給品種隻能是不可再生的初級能源產品或者是初加工產品;其次,工業企業尤其是重工業企業作為能源產品的主要消費者,其自身主要處於高載能行業,在生產中具有耗能高的特點,必然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再次,能源加工方麵,目前主要能源產品煤炭仍以發電、煉焦和洗選為主,產業鏈較短,附加值較低,循環綜合利用不足。因此,能源產品供求結構看似合理,其實是產業鏈整體水平低,直接導致了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低下。

(二)影響節能潛力的因素分析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對解決能源供需矛盾,促進經濟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從節能的角度對寧夏能源消費深入分析,尋找節能潛力的關鍵點,對於促進寧夏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譹訛在比較分析過程中,引入能源消費強度這個指標譺訛,可以比較綜合地反映寧夏能源消費的現實情況,也符合國際國內對於能源消費研究的常規慣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單位產值能耗卻長期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這種情況是發達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所沒有過的。對於我國能源強度的研究結果,學者們不盡一致,如王建海(2001)認為,我國能源強度下降過程中,經濟結構變化起到正麵的影響;史丹(2002)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減緩甚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改進;齊誌新(2006)認為,技術進步是我國能源效率提高的決定因素。而寧夏的能源強度隨著經濟增長也保持不斷下降的趨勢,但在2002年、2003年,能源強度一度上升。隨著節能減排工作的有效開展,單位產值綜合能耗又回到了不斷下降的軌道。然而,寧夏經濟總量雖小,但其作為全國近幾年單位產值能耗最高的省份,對其能源強度居高不下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義。經研究分析,影響節能潛力的主要因素如下:

能源消費量

影響因素一:經濟總量(宏觀的角度)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經濟的快速增長依靠全社會的各類經濟體和普通居民,這必然帶動生產類能源消費和消費類能源消費總量的不斷增大。以寧夏為例,1980-2007年,寧夏的經濟總量從15.96億元增長至834.2億元,而能源消費總量也從320萬噸標準煤增長至3038萬噸標準煤,經濟總量與能源消費總量同步增長,經濟增長直接影響著能源消費,兩者趨勢一致。

影響因素二:產業結構(微觀的角度)

產業結構因素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高能耗、高汙染和嚴重浪費能源的產業比重,這些產業比重越高,能耗強度越高。寧夏能源產業結構不合理,低能耗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第二產業中高能耗的行業和企業比重過高。寧夏的輕重工業結構嚴重的比例失衡,重工業比重過高。而重工業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高能耗、高汙染。能源消耗型工業的發展過快,加劇了能源不足的矛盾,這是造成寧夏能耗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自2002年以來,寧夏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能源消費增速一度超過經濟增速,2007年能源消費總量增至2001年的3.3倍。這主要是由於寧夏經濟結構以重工業為主,隨著以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的局麵逐漸形成,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能源消費量快速增長,帶動全社會能源消費規模不斷擴大,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量占比不斷上升。因此,經濟結構的變化對能源消費規模和在不同行業分布也有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