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產業發展與金融(3)(3 / 3)

摘要:本文從探討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之間的關係入手,從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出發,全麵分析了全國能源形勢,重點深入研究了寧夏能源消費問題,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探尋了節能減排的科學路徑,促進能源產業形成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係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等重大戰略性思路。

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研究

中國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段成東徐濤李斌

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提高能源和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降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在資源、能源和環境等因素的製約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寧夏目前重工業比重大、單位產值能耗高是經濟可持續發展麵臨的巨大挑戰,因此,處理好加速經濟增長與保護自然環境的矛盾,實現節能降耗以及控製環境汙染,對於寧夏跨越式發展意義重大。

一、節能減排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和著力點

(一)節能減排已成為經濟增長的硬約束

從2003年起,我國經濟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資源特別是能源的瓶頸製約和環境壓力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麵臨的最嚴峻問題。“十一五”規劃已明確提出節能減排任務的具體目標,即“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目前,已是“十一五”完成達標的最後兩年,節能減排更是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已成為經濟增長的硬約束。以寧夏為例,“十一五”前三年,節能降耗任務隻完成了54.94%,剩下40%的時間,要完成45.06%的降耗任務,今後兩年年均下降5.20%,才能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降耗目標。因此,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同時,抓好節能減排工作刻不容緩。

首先,能源消費量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從改革開放到2000年的0.5以下躍升為“十五”期間(2001-2005年)的1.0以上。“十一五”能源規劃提出,到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控製在27億噸標準煤左右,即在2005年消費總量22.5億噸標準煤基礎上,每年增加4%,每萬噸GDP能耗從1.22噸標準煤降到0.98噸標準煤。2006年以來,經濟增速在保持10%左右的同時,能源消費量平均增速接近經濟增速。按照這樣的速度推測,節能目標的實現麵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

其次,能源和其他重要資源缺乏且利用率低。我國人均占有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儲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45種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鐵、銅、鋁等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人均耕地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08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相當於美國的2.9倍,日本的7.6倍。“十五”期間,我國GDP占全球GDP的5%,但一次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15%(煤炭則占36%)。長期以來,能源的過度消耗使我國能源日顯短缺,越來越依靠進口,導致主要礦產品對外依存度從1990年的5%提高到現在的50%以上。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精銅礦等50%以上要依靠進口。我國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供給的相對不足,對經濟的快速增長存在著明顯的製約作用。

(二)節能減排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著力點

黨中央多次強調,經濟增長要從“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低投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一是著力自主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二是發展循環經濟,實行廢物利用的生產流程。三是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四是實施有利於自主創新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經濟政策特別是財稅、金融、價格政策。五是深化改革、形成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體製機製。六是完善法律製度包括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等等。這幾方麵密切相關,從不同方麵或不同角度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具有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