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產業發展與金融(2)(1 / 3)

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現狀。2004年全球碳交易規模開始迅速擴大,2008年已增至49億噸,增長51倍。交易額方麵,2004-2008年增長近243倍(見圖7)譺訛。盡管受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全球碳交易規模強勁增長勢頭不減。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交易額將達到1400億歐元,到時全球碳交易市場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場。

數據來源:碳點公司(PointCarbon)。

(3)中國參與國際碳交易現狀

我國已建成北京、上海、湖北、昆明、廣州環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汙權交易所、杭州產權交易所等7家從事低碳經濟交易的平台。但國際上,中國缺乏對CERs定價話語權;國內,這些交易所地域特征明顯,交易品種和參與主體有限。且交易的主要是CDM項目而非標準化的碳交易合約,與國際碳交易市場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我國尚未形成具有完備市場功能的碳交易市場和體係。

(二)商業銀行的碳金融創新

一是提供“綠色信貸”服務。信貸支持對象主要包括企業節能減排設備更新、項目改造、清潔能源開發利用、CDM項目開發等。

二是提供碳交易中介服務。為碳交易雙方提供流動製支持,組織雙邊進行櫃台或場外交易。

三是開發碳金融理財產品。開發或引進與國際碳排放掛鉤的理財產品,如荷蘭銀行推出的“荷銀氣候變化與環境指數”低碳理財產品,深圳發展銀行推出的掛鉤歐盟碳排放權的低碳理財產品。

四是其他低碳服務。包括開辦低碳信用卡,為低碳企業承銷債券,參與低碳項目的風險投資等。

六、最終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最終結論

本課題圍繞碳減排與中國能源結構優化這一中心主題,集中回答了以下四個方麵的問題:

1.在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供需矛盾加劇背景下,中國實施碳減排與提高能源消耗效率的進展和麵臨的困境。

2.如何衡量能源約束對中國穩定均衡狀態下經濟增長的抑製效應,不同能源對經濟的抑製效應有多大差異。

3.如何對中國能源消耗強度影響因素進行分解,產業結構變動和能耗效率提高如何影響總體能源消耗強度與三次產業各自的能源消耗強度。

4.低碳金融服務創新如何助推中國能源結構優化,高能耗省區低碳化轉型麵臨的主要困境。

由於沒有統一的界定,本課題運用文獻分析方法歸納了學者對低碳經濟概念與內涵的不同理解,認為低碳經濟本質是一種綠色經濟發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最小化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梳理國內外低碳經濟研究成果得出國外研究文獻側重於方法的討論和計量分析,國內文獻更多停留在概念引進、意義介紹的結論。碳排放的公共品特征造成“過度碳排放”,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總體呈上升趨勢,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總量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伴隨著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能耗和碳排放增速顯著。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短缺,各國紛紛采取措施,積極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總體上可以概括為不斷推進低碳經濟製度建設與完善,構建碳減排交易的市場化體係。

利用實際數據對中國能源約束的抑製效應實證分析中得出的結論與以往研究結論不同,本課題中綜合能源消費產出彈性係數是統計顯著的,這主要是因為在以往研究文獻使用社會從業人數刻畫人力資本的基礎上,本課題考慮了受教育程度對勞動者邊際產出的影響,用“有效勞動”刻畫人力資本存量,實證結果更有說服力。本課題實證回歸結果顯示能源約束使穩定均衡狀態時勞動力人均收入增長率比不存在能源約束時慢0.057個百分點,這一結果與已有研究土地及水資源等對中國經濟增長阻力的實證分析結果一致。同時,分類能源抑製效應的實證結果表明煤炭、石油消費彈性係數顯著,天然氣和水電、風電、核電等可再生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不顯著,這一結論也與目前我國能源消耗結構中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占比較小的現實基本一致。

從阻礙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各類能源“尾效效應”從大到小依次排序為:煤炭、石油、天然氣、清潔能源。

利用Laspeyres指數分解模型對中國能源消耗強度實證分解發現,中國總體與三次產業各自的能源消耗強度1980-2009年間呈下降趨勢,能耗效率提高是主要原因,效率份額對降低能源消耗強度的貢獻遠遠大於結構份額,產業結構變化與能耗強度變動具有一致性。最典型的是第二產業,其效率份額不僅抵消了產值比重上升對消耗強度下降的負麵影響,還帶動第二產業整體能耗逐年下降。同時,由於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是能源消費主體,第二產業能耗提高也帶動了中國總體能源消耗強度逐年下降,能耗效率提高占絕對主導地位。因此,降低能源消耗應首先著眼於提高能效,尤其是提高工業的能耗效率。但從長期來看,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必須立足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加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