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結構優化與低碳金融服務研究
——基於碳減排視角
中國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課題組
課題主持人:於華民
課題組成員:劉豔李文靖王進會王坤馬明霞
摘要:本課題集中圍繞中國碳減排與能源結構優化的主題,重點研究了能源約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抑製效應,能源消耗強度下降的影響因素及低碳金融服務在能源結構優化中的作用等問題。研究結果表明,能源約束對中國人均收入增長有顯著製約,能耗效率提升是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實現碳減排目標的關鍵,低碳金融服務創新在支持高耗能省區節能減排和低碳轉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2009年全球經濟受金融危機衝擊緩慢複蘇,國際能源價格大幅波動造成俄羅斯等石油出口國收入下降,這些國家不斷出台鼓勵性政策,靈活運用政策杠杆,加大戰略性勘探開發投資,增加本國收入。美國、中國、日本等能源消費國通過優化能源結構、實施節能減排政策,努力應對能源價格波動對經濟的負麵衝擊。與此同時,低碳經濟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發達國家紛紛出台促進本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隨著中國經濟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不斷增加,發展低碳經濟是履行碳減排義務、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由於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耗能效率是當前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本課題嚐試從低碳經濟視角研究我國能源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在分析研究對象時,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具體方法:①文獻綜述方法。通過係統整理相關文獻資料從而全麵、客觀地了解研究對象。目前國外低碳經濟的研究文獻更多側重於方法的討論和計量分析,國內的文獻更多停留在概念引進、意義介紹上麵。本課題綜述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在其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探討。②數量分析方法。數量分析是一種實證檢驗研究方法。本課題做了大量的數據收集和整理工作,借助計量分析工具進行實證研究。③因素分解方法。借助Laspeyres指數解構中國能源消耗強度的影響因素。④辯證分析方法。運用聯係、發展、對立和統一的觀點分析中國能源結構的低碳路徑。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
Nerlove(1965)在研究美國電力工業的資料時,在C-D函數的基礎上將燃料投入的乘子引進,很好地解釋了其生產過程。Jorgenson(1990)首先提出了著名的KLEM模型,即把能源和其他原材料作為中間投入品,與資本和勞動一起引入生產函數,對美國二戰後的經濟增長和生產率進行分析,該模型被廣泛運用至今。Rashe和Tatom(1997)首次將能源使用引入Cobb-Douglas生產函數,希望通過定量地分析能源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尋求能源利用與經濟增長之間更符合實際的基本規律。Romer(2001)首次提出了“增長尾效”的概念,假定在沒有資源限製的情況下經濟存在穩定的增長速度,但資源約束必然使經濟增長速度降低。Romer在定義“增長尾效”概念時構建了計量模型,但他分析經濟增長時隻考慮了土地和自然資源的影響,並沒有明確將能源作為單獨因子進行分析。Noel(1995)直接分析了能源不足對美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發現1889-1992年原油不足對美國經濟增長影響顯著。此外,Dagsupta、Heal(1974),Nordhaus(1992),Bruvoll、Glomsroda和Vennemo(1999)等學者均對“尾效效應”做過研究。
(二)國內文獻
國內學者對我國因自然資源消耗所引起的增長“尾效”分析主要集中在對資源不斷消耗對中國經濟增長阻力的量化,多數研究表明資源稀缺性而導致的硬約束對我國經濟增長有明顯的阻力作用。謝書玲、王錚、薛俊波(2005)分析了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尾效”效應,提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中土地資源的保護是第一位的。崔雲(2007)利用1978-2005年的統計數據對經濟增長中土地資源的增長“尾效”進行了分析。雷鳴、楊昌明、王丹丹(2007)在設定能源總量剛性下降的前提下,建立C-D生產函數模型驚醒回歸模擬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能源對經濟增長的尾效約為0.0068。劉耀彬、陳斐(2007)雖然分析了能源、土地、水資源對城市化進程的“尾效”,但沒有分析三者對經濟增長的“尾效”。李影、沈坤榮(2010)利用1978-2007年的能源數據分別分析了煤炭、石油、天然氣、清潔能源和綜合能源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尾效”,認為能源限製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阻礙程度小於土地和水等資源對經濟增長的阻力,目前能源還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約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