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金融創新與金融穩定(4)(3 / 3)

(四)農戶對農業保險需求日顯迫切,但存在服務缺失

農業生產周期較長,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大,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中衛市轄的海原縣人多地少,屬於自然災害頻發區,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服務體係的重要組織部分,成為穩定農村經濟、確保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但由於農業受損的不確定性和保費過高等原因,使得農業保險在中衛市農業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逐年下降,成為遠離“三農”的金融機構之一。

二、農村地區金融支持弱勢產業、弱勢群體發展的綜述

(一)金融機構體製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但農村機構網點收縮,農村金融資源占有率偏低

(二)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信貸投入有所增加,但增幅偏低,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與新農村建設形勢不相適應

2007年末,中衛市農業貸款餘額為261847萬元,同比增長25.9%。其中三家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12803萬元,是2004年2.27倍,農村金融機構中長期消費貸款15981萬元,較好的支持了新農村建設。但中衛市農業貸款增長遠遠低於各項貸款增長水平(見表3)。總體而言,中衛市農村金融服務體係相對落後,農村金融基本隻能提供存、貸、彙“老三樣”服務,農村金融創新能力不足、業務品種缺乏、結算手段落後,票據貼現、農業保險、銀行卡服務等業務滯後,農村信用社評級製度缺位,小額信用貸款額度低、期限短,已遠遠不能滿足新農村農業優勢產業集群化生產的規模資金需求。

(三)農村金融壟斷格局加劇利率上浮幅度,農業發展融資成本持續上升

2007年,受人民幣貸款基準連續6次上調影響,中衛市農村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利率逐季走高,上浮幅度為所有金融機構之最,2007年第四季度農村信用社平均利率(一年期)13.446%,高於全金融機構平均利率水平4個百分點。目前農村信用社浮動利率成為民間融資的定價標杆,對民間融資利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增加農村地區融資成本,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三、普惠製金融普及難:農村金融支持弱勢產業、弱勢群體發展對接難的原因分析

對接難原因之一:農村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金融的矛盾。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生產季節性強、周期長,受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因此農業貸款要比工商業貸款的風險更大、成本更高、收益更低,農業高風險、低收益與資金安全性、逐利性之間的矛盾,這是商業性金融在農村收縮的根本原因。一方麵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金融網點向下延伸,但資金成本過高,客戶“散小差”,與商業性金融扁平化管理和集約經營目標相背離,規模效應難以顯現。另一方麵農村金融資金供給呈現高成本、低收益的矛盾,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收縮與效益增長嚴重扭曲。目前,商業銀行通過對農村的業務收縮、網點撤並、減員增效創造了規模經濟效益,這是商業性金融市場化運作的必然選擇和結果。但農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業貸款具有一定的政策性業務性質,農村金融政策性與商業性是交織共存的。因此,要破解商業性金融在農村領域發展的難題,應該堅持政策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的原則,找出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金融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對接難原因之二:一是穩健的財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的配合步調不一致。農業弱質性與農村金融商業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農村金融發展離不開財政政策的撬動作用。要發揮金融的作用,財政要先發揮作用,必須在財政發揮作用的基礎上,用市場化的手段引導資金回流農村。因此,農村金融改革要從體製外尋找突破,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是關鍵。就中衛而言,撤縣設市以來,中衛市財政支農的力度逐年增大,但受財政收入有限的因素影響,對於急需資金的“三農”來講,財政支農的數額投入如杯水車薪。以2007年末為例,全市財政預算安排農業支出資金9100萬元,占當年中衛市第一產業生產總值385984萬元的比重僅為2.36%左右,這一比例大幅低於農業貸款餘額占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的比例67.8%。二是缺乏對農村金融的財政補償和風險分擔機製。一方麵長期以來財政對農村金融在稅收、貼息等方麵缺乏補償機製,在政策上沒有解決農村金融供給高成本、低收益的問題。另一方麵農業貸款風險分擔機製的缺失,農村商業性保險發展的滯後,不僅引起了農村金融的“慎貸”行為,而且農村種養大戶和企業貸款也遇到農村抵押擔保難的瓶頸製約,壓製了農村的有效貸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