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此,我們認為,在欠發達地區應構建普惠性與競爭性相協調的金融體係,普惠製金融則應以完善的農村金融體係為依托,為農村地區提供完備的金融服務,彌合農村地區相對較低的金融資源占有差距,並建立通暢的貨幣信貸渠道,實現金融資源向農村地區的傾斜流動,以此發揮金融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助推作用。
二、弱勢群體信貸需求的調查問卷分析
總體而言,中衛市屬於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大市,2007年末農業總生產值20.54億元,占GDP比重22.2%;農村人口81萬人,占全市78%;農民純收入3124元,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9%。在這樣的三農經濟基礎之上,中衛市弱勢群體及弱勢金融發展狀況發展如何,我們通過調查和統計取得了中衛市2004年-2007年四年的相關數據作為典型分析。通時配套選擇了200戶三種類型的農戶進行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弱勢群體融資日趨嚴重,相伴而生的普惠製金融的普及任重而道遠。
(一)農戶信貸資金需求旺盛,但滿足率差異很大根據我國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標準,按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低到高的排序,並結合農戶的信貸需求特征,可以將其分為貧困農戶、普通農戶和市場型農戶,具體為:將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0-1000元為貧困農戶,1000-4000元的劃分為普通農戶,4000元以上的劃分為市場型農戶。三種類型的農戶信貸需求特征詳見表1。
機構放款的承貸主體,由於經濟條件較差,貸款風險較大,使得無人願與其參加一個聯保小組,同時又缺乏抵押和擔保,獲得貸款難度較大,被排斥在正規金融組織的貸款供給範圍之外,隻能以較為特殊的方式滿足資金需求,政策性金融的優惠貸款資金、民間渠道的小額貸款、政府財政性扶貧資金是貧困農戶滿足資金需求的重要方式。
2.普通農戶的小額信貸需求基本能夠得到滿足。調查顯示,中衛市的普通農戶主要對小規模種養業的貸款需求,滿足的主要方式是自有資金、信用社貸款、少量商業性信貸,其金融需求是農業生產需求和生活需求並重,表現為安全需要和追求利潤共存的特征。同時,從所需資金數量來看,中衛市普通農戶為維持簡單再生產所需資金數量相對較小,每戶大概在3000-10000元左右。被調查的農戶也反映,中衛市通過推廣小額綠色信貸和農戶聯保貸款,基本滿足了這一層農戶基礎生產環節的資金需要。
3.市場型農戶信貸資金需求量較大,難以得到全麵滿足。對於這一部分農戶,其生產經營活動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專業化技能型生產,對於貸款資金的需求一般大於普通農戶,其金融需求主要是發展需求,表現為追求利潤的特征。這部分農戶由於要擴大再生產,除了種植、養殖的資金需求外,還存在其他金融需求,主要反映為農產品加工、經商方麵的資金需求以及專業化規模生產的需求,每戶所需資金數量一般在100000-400000元左右。由於資金需求量大,市場型農戶難以從以發放小額農貸為主的農村信用社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由於缺乏商業貸款供給所要求的抵押擔保品,市場型農戶較難獲得商業銀行信貸支持,這部分農戶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民間小額貸款和自有資金。
(二)農戶對中長期資金需求呈增長趨勢
調查顯示,近年來中衛市政府加大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和優化產業結構,使一些生產周期較長的林果業和畜牧養殖業等特色產業逐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對金融資金需求日漸強烈。由於生產周期相對較長,有的要3-5年方可產生收益,對融資期限要求也相應延長。相對於農戶的中長期資金需求,金融供給往往不能予以滿足,本次問卷顯示:2007年農戶貸款期限在上年以內的占比為86.7%,貸款期限超過一年的僅占12.3%,且沒有期限超過3年的貸款。農業中長期貸款投入的萎縮,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衛市農業發展的後勁。
(三)農戶對金融中間業務的需求日趨多樣化
隨著農村經濟對外聯係的加強以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戶的經濟活動日趨複雜化、收入渠道日趨多元化,使得農戶對金融需求呈現多樣化,除簡單的存貸款需求,還有對銀行卡、結算、彙總、個人理財等金融服務的需求。據問卷調查顯示,除存貸款外,農民對銀行卡、彙總、個人理財等內容呼聲強烈,分別有36.5%、24.1%、12.6%的農戶表示需要這三項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