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調整支農再貸款利率政策,使支農再貸款名副其實。放寬再貸款使用範圍後,應結合《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下發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模板的通知》,根據不同貸款項目的收益和風險程度,設計不同檔次的利率,凸顯支農的本意。對以再貸款資金向附加值較高農產品深加工業等發放的貸款,可以按市場機製適當上浮貸款利率,適應農村信用社商業化運作的要求,而對於以支農再貸款發放的種養業等純粹的農戶貸款,國家應通過財政貼息等方式確保貸款利率不浮動或適當下浮,在保持信用社適度盈利的基礎上,降低農民利息負擔。
寧夏經濟周期與金融穩定
中國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高智妍
摘要:經濟周期與金融穩定息息相關,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穩定,經濟周期的變動也會對金融穩定產生很大影響。本文選取相關指標和圖表對改革開放以來寧夏的經濟周期進行了簡要的劃分,並簡述了各階段的特點及變動的主要因素(投資因素、消費因素、淨出口因素等)。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寧夏經濟周期與金融穩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經濟周期波動是現代經濟社會具有的一種普遍現象。按照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經濟周期是指經濟活動沿著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所經曆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
一、寧夏經濟周期及其變動特點和原因
(一)改革開放以來,寧夏經濟增長大致經曆了六個周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持續和高速的增長。從1978年到2004年,26年間的平均增長率達到9.34%。在這種大環境譹訛的影響和宏觀政策的調控下,1978年以來,寧夏經濟發展表現出“擴張——收縮”的交替周期波動格局(見圖1)。
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大致經曆了六次周期性波動1。第一個周期是從1980年到1987年,第二個周期是從1987年到1991年,第三個周期是從1991年到1995年,第四個周期是從1995年至1999年,第五個周期是從1999年至2005年,自2005年至今,處於第六個周期之中。
(二)寧夏經濟周期具有“波浪式”的變動特點
顯示,寧夏經濟周期在1993年前,波動明顯,幅度較大;自1993年起,經濟增長出現新的變化,波動趨緩,幅度較小。從總體趨勢看,波穀的不斷上升表明寧夏經濟發展增強了抗衰退能力;1993年之前波峰的不斷下降表明我國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擴張的盲目性,增強了發展的穩定性;平均位勢的提高表明寧夏經濟克服了“大起大落”,總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周期的擴張表明寧夏經濟發展有了更強的持續性。總的來說,寧夏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在體製變革、金融穩定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中,波動振幅趨於平緩,經濟增長形態有了較大的改善。
(三)“三駕馬車”驅動寧夏經濟周期波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都得通過最終需求的拉動而得以實現,最終需求已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最終需求包括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淨流出需求(俗稱出口需求),三者被統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隻有“三駕馬車”協調發展,整個經濟才可能和諧增長。寧夏是一個生產額少以圖例中顯示的波穀至波穀為一周期。
二、寧夏經濟周期變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寧夏最終消費的絕對額雖在不斷上升,但從總體趨勢看最終消費率譼訛從2003年開始下降,到2004年最終消費率為63.1%。在消費率下降的同時,寧夏的投資率譽訛卻在不斷上升,即從1998年的57.3%上升到2005年的78.5%。從總體情況看,寧夏的投資率較高。
據對寧夏1997年以來投資率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數據分析,平均相關係數為0.8,經濟增長模式呈現典型的投資主導型。且按照這一係數測算,寧夏要實現“十一五”規劃製定的經濟增長總目標,未來5年總投資額至少要達到2848億元。目前,寧夏已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為主體,門類齊全,結構完善的工業體係,為今後發展奠定了基礎。要實現“十一五”規劃製定的預期目標,“十一五”間必須集中發展能源化工產業、新材料產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機械裝備製造業四大特色主導產業,確保四大特色主導產業新增工業增加值260-280億元,隻有這樣才能確保拉動這個時期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8%-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