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效果看,在支農再貸款推動了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投放後,原本貸款難和難貸款之間的矛盾得以初步解決,特別是,支農再貸款轉化為小額農貸的貸款戶成為拉動農戶從無貸戶向金融客戶轉變的重要力量。同時,小額農戶信用貸款通過農業組織結構調整大幅度提高了農戶投資收益率。通過“公司+農戶”模式,逐步實現了合同化管理(訂單農業),農民按計劃、按標準組織生產,形成生產基地,公司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有效緩衝了市場風險,實現了一定的規模效益,大幅度提升了農業投入收益水平。以中寧縣為例,2001年、2002年有貸戶戶均現金收入分別是無貸戶2.1倍和2.18倍;2001年有貸戶戶均現金收入增長率高於無貸戶6個百分點。按中寧縣統計局有關數據以及農戶貸款麵25.8%計算,有貸農戶對農戶總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9.5%。也就是說,25%的有貸農戶拉動農戶總收入增長的50%。
三、供給推動的杠杆效應:支農再貸款在“三農”發展中的助推作用
在需求上,支農再貸款推動了原有農村金融需求的滿足,彌合了供求間的缺口;在供給上,支農再貸款通過撬動金融資源有選擇性地投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以此拉動農村經濟增長;這是其他需求管理型貨幣政策工具所無法比擬的。畢竟,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保持貨幣穩定,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而支農再貸款應該說是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政策手段。
(一)支農再貸款在撬動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優勢
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公開市場業務都是間接地調節貨幣供應量,在農村,公開市場業務因沒有載體不可能運用,再貼現也因農行營業所的基本沒有貼現業務而無法運用,隻有存款準備金率可以通過農行營業所和信用社調節農村貨幣供應量。近年來,由於國有商業銀行因經營政策調整,在欠發達地區業務萎縮,貸款不但不放而且呈逐年減少的趨勢,因而通過存款準備金率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空間不大。從貨幣政策工具的運作來看,支農再貸款相對於其他貨幣政策工具,具有直接性、可操作、見效快的特點,特別是在廣大農村,金融機構較為單一、經濟基礎薄弱、資金來源有限、農業資金投入乏力的情況下,支農再貸款的作用更顯而易見。人行中衛市中心支行籌備伊始,就以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加大對中衛市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這一點可以從農村信用社支農的增長情況可以看出,農村信用社在支農再貸款的支持下,一年時間發放支農貸款累計6900萬元,到2006年上半年支農再貸款餘額39000達萬元,農村信用社支農貸款餘額達207648萬元。
(二)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助推作用
人民銀行對農村信用社持續發放支農再貸款,使得農村經濟出現了突破性的發展。2000年以後,地方政府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壓糧、擴經、提質、增效”的總體要求,以盡快擺脫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到2006年上半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截止6月末,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1億元,同比增長9.3%。全市小麥播種麵積25584公頃,比上年下降33.8%;水稻播種麵積12530公頃,增長19%;玉米播種麵積25800公頃,下降7.2%。支農再貸款重點支持了枸杞、大棚設施蔬菜、硒砂瓜、雞產業、勞務輸出,使農業產業結構得以調整。農民收入顯著增長,2006年上半年農民純收入達1587.5元。同比增長8.5%。長期以來,中衛市農村以傳統的種養業為主,積累較少,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再投入不足,農村信用社得到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資金注入,以小額農貸的方式進行推廣,彌補了這種不足,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快速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