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以中衛市三家縣級農村信用聯社借助支農再貸款後信貸供求及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為調研對象,通過對支農再貸款這一貨幣政策工具在中衛市實施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麵盤點,分析支農再貸款對於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給出當前支農再貸款政策的績效判斷及改進建議。
一、需求拉動的杠杆效應:支農再貸款的操作背景、切入點和傳導
(一)操作背景:農村信貸需求缺口
從中衛市的農村經濟金融發展看,隨著中衛撤縣設地級市後,農業發展很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強勁的信貸需求,僅靠農戶自身積累短期內難以實現大規模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質的飛躍,農民貸款難和農村信用社難貸款的現象普遍存在。針對現狀,原人行中衛縣支行、中寧縣支行、海原縣支行(中衛市中心支行於2005年8月正式成立)為了能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村信用社發放支農貸款資金不足,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結合全國農村信用社工作會議的要點,於1999年適時增加支農專項再貸款投放量,力促農村信用社轉變工作作風,簡化貸款手續,支農服務工作有了明顯改進,特別是多渠道籌措春耕資金,加大了對春耕生產的支持力度,保證了農村春耕備耕工作的順利開展,受到地方政府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好評。從2005年以後,支農再貸款加大了對特色產業的支持力度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研究結果顯示:支農再貸款的持續發放是有效彌合了農村金融資金需求的巨大缺口,是架起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跨越的橋梁。支農再貸款在欠發達地區持續發放是解決農民“貸款難”和農村信用社“難貸款”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拓寬農村信用社資金運營渠道、提高經營效益,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的有效措施。
(二)切入點:從農村信用社財務可持續到金融資源的撬動
1.農村信用社財務可持續性與支農再貸款的相關性。農民貸款難問題事實上與農村金融機構財務不可持續高度相關,因此,政策撬動金融資源投放的關鍵在於支農再貸款是否與農村信用社贏利狀況高度相關,這是金融組織自主投入農村信貸的政策激勵。支農再貸款推動了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投放,而貸款投放的持續上升推動了信用社存款和盈利的持續增加,這就形成了農村金融機構在財務上的可持續性。
一是貸款規模的持續上升。為了能使農村信用社走出困境,加大其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和推行小額農戶信用貸款政策的實施,從1999年4月起,中央銀行增加了支農再貸款,通過直接對農村信用社注入低成本資金,增強了農村信用社的信用擴張能力,對引導農村信用社的農業貸款的投放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縮小貨幣政策傳導環節。中衛市農村信用社各項貸款從47768萬元增長到226567萬元,增長4.74倍,貸款市場占有率從2001年的13.5%提高到2006年6月底的34.41%,增長2.55倍。全市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增長率也隨之提高,農戶小額貸款的增長率也成倍的增長。小額農貸的大量投放以及農信社服務“三農”作用的發揮最終促進農信社經營狀況質的飛躍。
二是存款規模的持續上升。貸款的增加導致了農村信用社存款派生規
模的持續擴張。農村信用社得到支農再貸款後,全轄三家農村信用社的各項存款從2001年的66069萬元增長至2006年6月底的210220萬元,增長3.18倍。
三是盈利狀況的持續改善。從中衛市三家信用聯社看,中衛市區聯社和中寧縣聯社的盈利水平分別從303萬元和381萬元迅速提高到2005年的1188萬元和1044萬元,而海原縣聯社則從虧損189萬元轉為盈利112萬元。盡管農村信用社的盈利狀況與農村金融體製改革的諸多政策措施有關,但支農再貸款推動的有效業務總量提高對盈利的拉動是直接性的。
(三)傳導:支農再貸款推動農村信用社發現有效信貸需求
農村信貸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農村金融的有效需求規模和滿足程度。事實上,部分農村金融需求因信用水平低下屬於無效需求,但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自身行為優化變無效為有效。
支農再貸款的投放構成了推動信貸需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並通過信用社的操作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傳導,從而有利於提高農村信貸需求的滿足度。
針對社會信用意識淡薄、逃廢債較多的實際。從2001年起,在原中衛地區的三家人民銀行的倡導下,農村信用社在評定農戶信用等級、發放小額信用貸款的基礎上,加強與地方基層黨組織共同開展了信用戶、信用村和信用鄉鎮的創建活動。對整體信用程度較高的村和鄉,可以評定為信用村和信用鄉鎮,對這些信用村和信用鄉鎮的農戶,信用社在同等條件下實現“貸款優先、手續簡便、額度放寬、服務優先”的原則。在全麵推廣信用鄉鎮活動中,堅持先試點、後推開,先村組、後鄉鎮,由點到麵,逐步擴大。後來守信農民先富起來和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證明了信用工程活動的開展是正確的,是增加農村的貨幣供給,對促進農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小額農貸和信用工程活動的推行使農民建立信用形成正向激勵機製,增強了農戶守信意識,改善了農村信用環境。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及創建信用村鎮活動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但實踐說明這是一項符合農村經濟發展的正確選擇。從評定的信用戶和信用村鎮的貸戶按期歸還貸款和小額農貸具有盈利性和安全性雙重特征來判定農村信用社積極開展此項工作,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幫助農民增收的同時,也得到了農民群眾和社會的良好回報。由於農民和地方黨政都從農村信用社得到了實惠,因此,對農村信用社的支持也在不斷加大,自覺到信用社存款的多了,主動歸還貸款的多了,幫助信用社聯係和介紹業務的也多了,從而是農村信用社各項業務得到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