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金融創新與金融穩定(1)(3 / 3)

(六)計算綜合衡量指標指數

其中,Ii為流動性綜合衡量指標指數,Wi為各指標的權重,Fi為各指標經隸屬函數計算後的無量綱數值。該公式的含義是流動性綜合衡量指標指數為14項監測指標的無量綱化數值與權重乘積後的和。流動性綜合衡量指標風險指數滿分為100,指數越高,表明金融機構流動性越充足;指數越低,表明金融機構流動性越緊張。

四、案例分析

為驗證該指標體係的實用性、可行性,選取寧夏轄區xx市農村信用聯社作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

根據該農村信用聯社2008年1-4季度及2008年1-2季度相關數據,得出各季度指標值如下表所示:

3.判斷流動性風險狀況。

根據2008年1季度指標指數為98.4及流動性綜合衡量指標風險預警區間,可以判斷該季度位於A級,流動性充足。同理可以判斷其他季度的指標指數和風險狀況。

五、結論

以上就是我們對法人金融機構流動性監測評估方法的設計構思,但僅是進行的定量分析,在日常監測過程中還應把定性分析結合進來,這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金融機構市場信息反饋機製。由於對金融機構流動性的衡量沒有統一的標準,僅通過此體係對金融機構可量化的財務指標進行評估不足以完全準確地衡量其流動性風險。所以還要建立對金融機構的市場信息反饋機製,及時掌握金融機構的公眾信心、向央行借款頻率、票據的貼現或轉貼現比率等情況,以進行更準確地評估。

二是對指標要做進一步的結構性剖析。係統指標的選取主要結合準確性、可操作性等特點,隻能反映出以流動性風險為主的輪廓。而在實際監測中,還應對每一項指標做具體或重點分析,比如金融機構的存款結構、貸款結構、備付金結構、股本金結構等內容。

三是建立相應的工作製度。對直接衡量指標、綜合衡量指標進入風險區的,監測評估人員要及時預警並采取必要措施;要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要及時報送報表資料,確保相關數據的準確性、時效性。

參考文獻

[1]《維護金融穩定——理論與實踐》,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年5月。

[2]《中國區域金融穩定報告(2009)》,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年7月。

[3]宋偉萍、任桂花:《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風險監測預警體係研究》《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年3月。

[4]李淩:《建立區域性金融風險監測評估體係研究》《金融參考》,2008年12月。

[5]趙偉、王家傳:《農村信用社風險監測體係的發展及存在問題》《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年2月。

[6]《區域金融風險監測評估模型研究》《武漢金融》,2006年第4期。

[7]蘭建梅、劉福師:《區域金融風險監測及穩定評估初探》《金融研究》,2008年增刊。

[8]姚元璋、朱以明,趙慧珍:《區域係統性金融風險預警機製研究》《金融研究》,2008年增刊。

[9]王立平、陳瑤:《區域金融穩定預警指標體係研究》《金融觀察》,2007年第9期。

[10]邵新力、段莉芝:《建立湖南省區域金融穩定指標體係的研究》《武漢金融》,2006年第6期。

[11]易傳和、褚彩雲:《區域金融穩定評價指標體係研究》《濟南金融》,2005年第11期。

[12]歐陽禹、申煥章、黎和貴:《區域金融穩定問題與評價指標體係研究》《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5年4月。

金融杠杆與風險分擔

——支農再貸款操作效應的實證研究

中國人民銀行中衛市中心支行曹崇福

摘要:近年來,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成為中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金融作為維護農村穩定的支柱和助農增收致富的“引擎”,在搞活農村經濟、發揮支農資金供應主力軍等方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農村金融發展正處於十字路口,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方向,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因此,分析支農再貸款這一強有力的貨幣政策在欠發達地區持續發放所產生的功效對農村金融的發育狀況及其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貢獻度,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目前,在支農再貸款在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快速增長的認識上,存在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兩種認識:需求拉動觀點認為,相對於農村經濟增長,農村金融發展處於“需求遵從”地位,是經濟增長帶動了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要,從而導致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逐年增加;供給推動觀點則認為,支農再貸款的持續發放促進了農村金融發展,使其對農村經濟增長起到了金融資源供給作用,是農村經濟增長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