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經商,一些普通民眾成為富比王侯的巨賈。也有些人經商是為了興趣和愛好。比如隱士投入到經商的行列,其經商目的或者盡孝或者濟友,也可稱之為商隱。
江淮是當時的南北征戰區,邊貿興旺,因此民商也多集中在江淮一帶。江淮估客已成為當時比較大的商人群體。
官商是商業資本最為龐大的一個商人群體。對於商業利潤的極度追逐,是形成官商群體的一個重要動力。除上層官僚致力於商業外,中下層官僚也追求商業利潤。
外商有時也稱胡商,多集中居住。隨著陸路和海上交通的發展,前來我國貿易的外商日漸增多,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商人幫派。
這些外商在我國長期貿易後,出現了世代居住中國進行商業活動的情況,有的甚至參與政治活動中。
皇商包括皇帝本人和皇室親族均都經營商業。他們雖然不是專業商人,但是憑著皇家的勢力,能將商業規模做得很大。皇帝和太子經商是當時商業經營中的一大奇觀。
北魏皇室的商業實力很強,當時北魏孝武皇帝一次就賞臣子數區店鋪,耕牛30頭。
皇帝本身也很貪財,對於商業利益的追逐是皇帝和太子經商的直接動力。在皇帝和太子的帶領下,當時的皇族普遍經商逐利。比如會稽地區就是劉宋皇室經商的重點地區。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抑商政策”雖然不利於商業經營者,但相比前代則要寬鬆得多。
抑商政策一直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政策,在以南北分裂為主的魏晉南北朝時,這一政策也沒有放鬆。但是這種自上而下的政策,其實際作用是很有限的,比之兩漢大為減弱。
事實上,在戰爭時期,商業是溝通分裂各方的重要橋梁,也是促進當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分裂各方在對商業進行抑製的同時,為了爭奪有限的戰略資源,實行安商政策。
所謂安商政策,就是為商業經營者提供一定的保障條件,使其安心經營商業。如對商人給予免收稅賦的優待。為了給商人一個穩定的經商環境,有些政權還對外商實行保護政策,使外商在旅途中更安全。對官僚瘋狂追逐商業利潤的現象,有時皇帝和一些正直大臣也看不下去,他們從維持自己的政權的目的出發而給予批評並糾正。如宋益州刺史劉道濟在郡經商,中央政府警告他深思自警,但劉道濟仍不悔改,最後受到懲罰。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商業經營,極具時代色彩,體現為商業倫理精神的弘揚和經商技巧的鍛煉。在當時,一些有學問的經商者為了弘揚商業精神,體現商業文化內涵,他們通過經商,追求和實現自己的儒學抱負,表達自己的人格,崇尚商業經營的誠信原則。
這一時期的商業誠信在長期戰爭的環境中並沒有失去自己的本來麵目。雖然戰爭助長了人們急功近利的經濟思想,但是在商業經營中注重商業道德,成為誠信典範,仍是當時不少商人的自覺行動,特別是他們對所售商品的質量毫不隱瞞。
與商業誠信並存的是商業經營技巧的高超。商業誠信和商業經商技巧二者在“道”上既相同又不同,在一定的條件下二者有可能達到統一。
有的商業經營者通過鍛煉經商技巧,實現商業經營目的。還有一些中下層商人使用各種手段來增加銷售。有的以美女做酒店招待,以增加酒的銷量,如阮籍鄰家婦有美色,當街設廬賣酒,獲利頗豐。
有的重視商業信息,通過掌握商業信息來獲取商業財富。當時的商業技巧有很多是以商業誠信為指導,當然也有少數人違背了商業誠信。
總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廣設市場並加強管理,各種身份的商人大量湧現,安商政策效力增強,商人大多注重商德和經商技巧,使這一時期的貿易活動呈現出持續發展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