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隋代對外貿易的發展(1 / 1)

隋代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貿易也出現繁榮的景象。此時的對外貿易,是在海、陸兩方麵同時進行的,在西北是陸上貿易,在東南是海上貿易。

其中西北絲綢之路的陸上貿易尤其發達。通過此路,不僅可以到達亞洲西北部,而且遠及歐洲東部。通過海路,隋朝對東亞以及南洋諸國也有著貿易和友好關係。

隋煬帝親巡貿易之路,不僅在西部邊陲設置了四郡,還在絲綢之路上舉行中西商貿交易會,開世界博覽會之先河。使西北的陸上貿易活動有了更大的發展。

隋代在漢朝開通絲綢之路後,加強中原與西方的經濟聯係方麵,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隋煬帝對外實行開拓政策,廣招周邊各族、各國的使者和商賈到內地來,而西域各國的商人沿絲綢之路進入中原進行商貿活動的居多。

對於西北各少數民族來說,與中原王朝進行交易是一種有厚利可圖的生意,因此一些商人往往或隨同使節一同前來,以此獲得較一般正常的貿易更加大的利潤。

隋代大宛的獅子驄等,都是當時進貢中原的名馬種。這些名馬以及一般馬匹的獲得,中原王朝須得花費數量可觀的紡織品。

在與中原王朝進行貿易的少數民族商人及外商中,有一些人或打著“使節”的旗號,或隨同使節一同前往中原,以“進貢”的名義得到中原王朝的“賞賜”,從而獲得更大的商業利潤。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也熱衷於這種貢賜貿易。在當時,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是中西商業交易的中心,充當著中外貿易的中轉站的重要角色,史稱“西域諸胡多至張掖交市”。

在交往過程中,隋政府采取相當優惠的政策,以此來鼓勵這種貿易活動。當時的張掖受北麵突厥、南麵吐穀渾襲擾。平定突厥、吐穀渾,收複西域諸國、擴展疆域是隋煬帝西征西巡的根本目的。

隋煬帝曾經派吏部侍郎裴炬前往張掖主管互市貿易。裴炬是個很有心的人,他在管理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中,親自訪問各地商人,了解西域各國的山川、風俗、經濟、政治等方麵的情況,並將調查所得撰寫成《西域圖記》一書。這是我國古代關於新疆和中亞的專門地理著作。書中還附有詳細地圖,對兩萬餘裏的絲綢之路作了相當有係統的記述和介紹。

當裴炬把這部著作呈獻給隋煬帝時,引起了隋煬帝對西域和絲綢之路貿易的極大興趣。他親自召見裴炬,詳細詢問了解那裏的各方麵情況,並對裴炬的功績給予讚賞和嘉獎。

裴炬回到張掖後,更加努力經營互市貿易,優待西域客商,為其提供旅途方便及費用,采取積極措施,鼓勵和吸引西域商人到隋王朝重要的商業城市大興城和洛陽進行商貿活動。

為了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進一步擴大中西貿易,裴炬還上書隋煬帝,建議皇帝西巡,親赴張掖會見西域各國首領。

609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出發,浩浩蕩蕩地到達甘肅隴西,然後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穀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

這次西巡曆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在我國封建時代,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隻有隋煬帝一人。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裴炬說服動員高昌王麥伯雅、伊吾吐屯及西域27國的使臣、商人前來迎接。隋煬帝又令武威、張掖兩地的仕女盛裝出來遊玩觀賞。

此時的張掖,遊人及車馬長達數十百裏,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這是一次盛況空前的中西商貿交易會,首開我國曆史上世界博覽會之先河。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是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

隋煬帝在西巡過程中,還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使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可謂意義重大。

由於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使張掖的貿易市場更加繁榮昌盛,還促進了中原一帶貿易市場的興起和發展。如關中的歧州、西京大興城、東都洛陽等。從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龜茲、疏勒、於闐、康國、安國、米國、吐火羅等國家的商賈使者來往於大興城、洛陽一帶,絡繹不絕。

隋煬帝還派大臣杜行滿去西域,從安國帶回五色鹽。又派人出使波斯,回國時,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隨至中原。

隋煬帝之前,中西交通的絲綢之路隻有南北兩道。隋煬帝時期不僅以前的道路更加暢通,而且新增了北道,即新北道。

這樣,隋通西域的道路共有3條:北道出自敦煌至伊吾,經蒲類、鐵勒部,度今楚河、錫爾河而達西海;中道出敦煌至高昌,經焉耆、龜茲、疏勒,越蔥嶺,再經費爾幹納、烏拉提尤別等地而至波斯;南道出敦煌自鄯善,經於闐、朱俱波、羯盤陀,越蔥嶺,再經阿富汗、巴基斯坦而至印度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