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在我做學生時,我總以為讓座是學雷鋒的一種特別的舉動。我那已故的母親曾在她活著的時候乘火車到遠方就醫時,有位好心人給她讓了座,她不止一次地叨念著這個人的德馨,所以,我曾不止一次地去尋找機會給人讓座。但我們現在都知道,主動為老人讓座、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不破壞公物等等,隻不過是一個文明社會中文明人應具備的起碼素質,尤其是在高度文明的國家,這些幾乎成為人們一種習慣。如今,當我把“讓座”這個老掉牙的話題再撿起來重談時,似乎給人味同嚼蠟的感覺。然而,最近我在《報刊文摘》上讀到一篇摘自《今晚報》的報道,它使我改變了看法。我覺得有重談的必要。其報道的大概內容是一位十四五歲的女中學生在公交車上主動為一位腿腳不太方便的66歲的張奶奶讓座,這一舉動不僅沒有得到母親的肯定和讚賞,反而挨了母親一巴掌。看完這一報道,我的心情變得格外沉重起來,免不了和編輯一起發出了“到底是誰不懂事”的概歎。這位母親自私自利的人格缺陷幾乎是昭然若揭。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像這樣的母親配嗎?她豈不是羞辱了母親的稱呼,嘲弄了溫柔善良的美德。當然,像這樣的母親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多見,這應該是一個值得慶幸的事情;倘若任其蔓延開來,豈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哀?
孟母三遷、嶽母刺字、漂母賜食等等,這些經典的曆史掌故中無一不展示母性胸襟的廣闊和人格的光輝。中華民族能生生不息,經久不衰,古代文明燦若星河,母親們是功不可沒的。當代的母親們啊,請你們多多地檢點一下自己的言行吧!多一些善良,少一些邪惡;多一些溫柔,少一些粗暴;多一些灑脫,少一些庸俗;多一些人情味,少一些市儈氣……讓真、善、美的聖火點燃起我們高舉著的生命火把,噴發著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激情,並且把它虔誠地交給下一代,去照亮他們通向美好明天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