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報上獲悉我市青年書法家齊國旺、楊冬青在國展上獲獎,這又是固原書壇的一大喜事。在此期間,按照計劃我采訪了青年書法家楊明德,采訪之前,我從資料上得到了一些他的簡單情況:回族,瓦工,係原州區寨科鄉人,小學時即喜歡書法而跟隨老師學字。參加工作後,他仍習練不輟,雖家貧,但買筆墨紙硯和書帖從不皺眉頭。以前純屬胡亂塗鴉,一九九茵年後始正式臨帖,從唐楷入手,寫過歐陽詢《九成宮》,柳公權《玄秘塔》,繼臨唐《懷仁集聖故序》、《蘭亭序》等;寫過智永千字文,黃庭堅《經伏波神祠》,今年轉臨陸機《文賦》,對當代知名書法家也是常讀常習。其書法作品在“學習雷鋒杯”全國書法賽中獲優秀獎,並在一九九八年寧夏首屆高校書法聯展中獲三等獎,同年作品入選全國回族書法展。
他的作品雖然未形成鮮明的個性,並不像老一輩書法家那樣被很多讀者所熟識、認可,但他左衝右突的走勢與不畏困境的精神卻給人以希望和極大激勵。
對於書法,明德曾有三悟,這三悟基本上概括了他曾經有過的經曆和關於書法的見解。
一為多拜師。在區建築公司工作時,楊明德就曾向北京知名書法家聶鬆升寫信求教過,也曾深夜拜訪過當時因受迫害在區圖書館幹活的胡公石(因故未見),後來借給妻子看病之機,還千裏迢迢拜訪過北京書法家劉炳森。到了20世紀90年代,固原書畫市場紅火,全國各地的大腕名家不時來固獻藝。明德總不放過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從他的厚厚一遝照片中,我看到了他與許多大書法家談藝與聚會的場景。他說,從這些人身上,你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藝術,什麼是真正的人生。
二為多學習,多臨帖。明德深知自己文化上的缺陷,故習字後從未間斷過讀書,偶爾興起還寫一些心得體會。他覺得書法若不臨帖便等於無根,而沒有根基的花朵是結不出碩大果實的。
三為多聽批評意見。在這一點上,明德記憶猶新的是二茵茵一年三月區書協在固原召開的一次書法培訓研討會。在那次會上,區內的一些老書法家對固原中青年書法家的作品進行了一一點評,肯定了成績,也指出了不足,尤其對一些“誤入歧途”又“自以為是”的作品的剖析更令明德受益匪淺。他覺得書法還是要走正道,其實聽一聽行家的批評也等於讓人指點迷津。
明德現居北塬一單元樓內,因身體狀況不佳近來在家休息。在他不大的居室中,我看到了許多散亂的書帖與隨意堆放的紙張,這正是一個人“進入狀態”時的外在表現。說到書藝,他的表情不禁謙恭起來,翻開一堆字帖細數自己對古人名帖的感悟與認識。從他的談吐與作品中,我隱約感受到他對書法的摯愛及對“藝理”的參悟。可以說,他正在一步步走近那些真正屬於書家的神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