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藝界》這個欄目已經一年了,這與我們最初的設想非常吻合。
二茵茵二年年初,我們在征詢多方意見的前提下,在白紙上開出了一長串能稱之為“西海固書畫家”的名單,然後發通知,聯係采訪時間與方式,同時暗下決心,一定要將這件事“進行到底”。我們最初的願望隻有一個,那就是希望通過這個欄目的評介,讓西海固的書畫能走向更寬更廣的大眾視野,並讓更多的人借此“認識”他們。
事實上,在我們所采訪過的三十餘位書畫作者中,有一部分已為業內人士及讀者首肯,並被視之為“家”,而另一部分正在或將要被大家視為“家”。
其實在整個西海固,應該被我們這個欄目囊括其中的人還有不少,隻是限於視野或其他原因,我們並未采訪到他們,或許他們更像我們心目中真正的藝術家,隻是他們不願或不齒於將自己呈現於大眾麵前罷了。這當是我們最大的遺憾。
在《藝界》開始時,我們采取的基本形式是文字加圖片(即一篇評介文字,一幅個人照片,一到兩幅作品),一周介紹一人。由於采訪時間及自身修養所限,大多文字僅停留於“速記”或“采訪實錄”上。並未達到我們原先所設想的“文藝隨筆”式的自如揮灑,因而不免有“通訊報道”之嫌。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因為圓滿完成了當初既定的采訪計劃而頗感欣慰。
在采訪的過程中,有許多書畫家給我們留下了難忘印象,他們對待人生的嚴謹態度和對藝術的孜孜以求,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而他們在藝術領域的建樹和其豐富的創作實績更是我們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就藝術形式而言,書畫作品與文字的表述截然不同,而其發表的園地更是隨心所欲。信步在固原城裏走一走,隨處可見我們曾經采訪過的書畫家的尺幅墨跡,店鋪匾額,風景區的石刻,會堂裏的巨畫,企業廠門上的標識與牌子,尤其是在一些飯店與賓館,他們的作品更是登堂入室,裝裱一新並被高高掛起,成為人們會客聚餐時品味的精神佳釀。而在舉杯投箸之間,一不留神飯局就變成了他們某個人的作品沙龍或小型研討會。從這個角度講,書畫更能直接透視一個地方的文化品位與地域特色。
由於一年時間的采訪、接觸,我們對書畫由陌生到熟悉,由漠不關心到逐漸關注,期間所經曆的故事可謂多矣。客觀地講,西海固書畫在區內外還談不上有什麼大影響。除過鄰近幾省數縣不說,在寧夏也不是特別引人關注。我曾經看過數屆自治區文學藝術評獎名單與獲獎等次,固原人榜上有名者寥寥無幾,高獎次者更是稀少。而在二茵茵一年由自治區文聯授予的在國家級報刊上發表作品的作者名單中,固原書畫界幾近於零。好在今年有幾位青年書法家縱身一躍,在幾次全國正規評獎中獲獎,給固原人多多少少挽回了一些麵子。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海固書畫界麵臨的挑戰是嚴峻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或許一切的結局才僅僅是個開始。
或許所有的精彩還留在後麵。
無論如何,西海固的書畫呈現給我們的風景是絢爛的,多彩的,我們有理由期待一流的作品與一流的藝術家的出現,正是這種有意義的期待,才使藝術本身具有了某種不可代替的永恒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