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在那次聚會上,老楊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我想什麼時候我一定要為老楊寫一點文字,以表達我對一位攝影老人所產生的由衷敬意。
後來我就接觸到了他的老伴和他的子女。老伴名鄧玉珍,一位典型的職業女性,她在七十餘年的人生道路上為老楊養育了五子一女,很有些宋朝佘太君的治家風範。談到老楊,她平淡的語氣中仍是無怨無悔。而幾個兒子卻對父親的不大顧家頗有微詞,說了許多幼年受苦受窮的話,最後都有些口誅筆伐的味道了。但他們最後不得不承認,正是因為有了父親的執著與百折不回,他們才有了榜樣,才有了後來對攝影藝術的偏愛和喜好。如今,他們都在法院、銀行、林業、報社等部門工作,同時,幾乎每人都兼任著他們那個單位的攝影幹事。
三子民武與我同事數年,可算是子承父業。他現在固原日報社當攝影記者,後來調到寧夏日報社工作,獲獎證書掙了幾大摞,也可以說是小有名氣了。說起父親,民武滿含深情,他說沒有父親就沒有他的今天。他還告訴了我許多他父親在教育子女追求攝影藝術方麵誨人不倦的故事。
老楊還有許許多多的“治家方略”。在他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裏,總是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和諧與溫馨。我常常聽到他的街坊鄰居們議論,說老楊那人,不知道用什麼法子,教育出來的子女,包括外姓的媳婦和女婿,沒有一個不明事理和不懂黑白藝術的。老楊不嗜酒,不吸煙,也不無所事事地到大街上下棋或聊天。他現在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經營自己設在政府街上的“彩擴部”。提起這個“利享照相彩擴部”,老楊的話題就多了起來,他會像一個饒舌的老太婆一樣告訴你許多創辦它的意義與好處來,如怎麼培養業餘攝影愛好者,怎麼傳授自己大半生積累的經驗與技藝,而與此同時又會給社會解決多少待業青年下崗職工等等。總之,在老楊的意識深處,此生所作所為無論如何也離不開攝影了。
二茵茵二年五月,恰值固原撤地設市之際,老楊與兒子民武在固原博物館展示了他們父子數十年藝術追求的豐碩成果。我記得那是個轟動一時的攝影展,當時來參觀的人摩肩接踵,我夾在一群群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中間,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一樣打量著這個虛幻而又真實的世界。一幅照片一個故事。而所有的照片聚在一處,你就能感受到西海固這片土地半個世紀以來的滄桑瑰麗和巨大變遷,無論老人、孩子,無論英雄,還是普通百姓,他們的神態中透露出來的都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土地的眷戀。看完這個影展,你不得不驚歎於一個攝影老人對生活的理解和對藝術的追求。
那次影展之後,我就常見老楊又背著他那架相機在固原城裏轉悠,他的神態安詳,二目炯炯,誰都知道,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又在醞釀著一個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攝影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