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附錄鬱達夫年譜(2)(2 / 3)

三月,譯文集《幾個偉大的作家》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

九月,兼任杭州之江大學文學批評教授。

十月,針對蘇雪林哭請當局禁絕鬱達夫著作之舉,作“自傳”代序《所謂自傳也者》。

本年,小說單行本《她是一個弱女子》第三次遭當局查禁。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三十九歲

一月,負責編選《中國新文學大係·散文二集》並撰寫這一集的《導言》。

五月,與王映霞所生第三子鬱亮夭折。

同月,《達夫所譯短篇集》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

六月,在反對當局讀經複古政策的《我們對於文化的意見》上簽名。

七月,應鄭振鐸之約,打算擔任上海暨南大學日本史教授。校方呈報教育部後,被駁回。

同月,《達夫日記集》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九月,開始寫作《秋霖日記》。

十月,《達夫短篇小說集》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十一月,發表小說《出奔》,這是鬱夫的最後一篇小說創作。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四十歲

一月,作散文《風雨茅廬》。十五日,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之約,赴閩一遊。

二月,被正式委任為福建省政府參議。

因移居杭州後,王映霞與許紹棣過從甚密。始作記敘當事人真實感受的組詩《毀家詩紀》。

三月,《達夫遊記》由上海文學創造社出版。

四月,《達夫散文集》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五月,散文集《閑書》由上海良友圖書出版公司出版,這是他生前手定的最後一本作品集。

六月,被正式任命為福建省政府公報室主任。

八月,就“國防文學”、寫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等問題發表談話。

二十二日,到達上海,向魯迅遺體告別並送葬至上海萬國公墓;就魯迅之死答記者問。二十四日,作《懷魯迅》。

十一月,以為福建省政府采購印刷機和講學為名東渡日本,在日本《讀賣新聞》上發表《今日的中華文學》(上)。

同月,訪問郭沫若,並與郭沫若積極協助日本改造社籌備出版《大魯迅全集》工作。

十二月,發表《今日的中華文學》(下),文中對魯迅予以了高度評價魯迅。

本年,與王映霞所育三予鬱荀出生。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四十歲

三月一日,為日本改造社出版《大魯迅全集》而作《魯迅的偉大》(日文)。

五月,得知南京政府允許郭沫若回國的消息後,即敦促郭回國。

十月,作《魯迅逝世一周年》。並被推選為福州文化界救亡協會理事長。

十一月十五日,負責指導編輯福州文化界救亡協會創刊的《救亡文藝》。

十二月,登報聲明退出“救亡協會”。不久,《救亡文藝》停刊。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四十二歲

一月,得知母親於日軍攻占富陽時,凍餓致死,悲慟萬分,寫下了對聯:“無母何依,此仇必報。”並決定赴武漢開展工作。

四月,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常務理事、研究部主任及機關刊物《抗戰文藝》編輯委員。

八月十四日,作《回憶魯迅》。二十二日,在香港《星島日報》上發表隨筆《國與家》。

九月,途中作《毀家詩紀》第十四至十九首。

十二月十八日,應新加坡的《星洲日報》社電邀,與王映霞及長子鬱飛赴新加坡加入“日報”副刊編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