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附錄:李叔同年表簡略附錄:李叔同年表簡略(1)(1 / 3)

1880年清光緒六年庚辰一歲

10月23日(農曆九月二十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儒商望族。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出生之時,父年68,母方19。

李叔同的家族祖籍浙江平湖,先世因營鹽業而遷籍北上,遂定居於天津。數代營商,家業漸殷。父李世珍,字筱樓,為清同治四年進士,曾任吏部主事。不久辭官,紹承祖業,主營鹽業,兼錢莊業,為津門巨賈之一。生母王氏,為李筱樓側室。

李叔同排行第三。長兄文錦,青年時因病英年早逝。次兄文熙,字桐岡,又字敬甫,清末秀才,後成為天津一帶名醫。

1882年清光緒八年壬未三歲

李家遷入山西會館南路西大門(今糧店後街60號)新宅。新宅共有4個院落,40餘間房。李叔同的青少年時代即在這裏度過。

1884年清光緒十年甲申五歲

生父因病辭世,享年72歲,喪儀殊為顯赫,延僧誦經多日,並為舉行“放焰口”等超度亡靈的的儀式,給年幼的李叔同留下奇特而深刻印象。

是年開始從生母王氏誦習古詩及世訓格言。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丙戌七歲

從兄文熙接受正式的啟蒙教育。最初接觸的蒙學讀本是《玉曆鈔傳》、《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之類孝悌倫常和處世格言,不久開始攻讀昭明太子的《文選》,在記憶力和理解力方麵表現出優異的稟賦。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戊子九歲

是年,有在普陀山出家的王孝廉,返居天津的無量庵,李叔同早寡的大侄媳常從之學“往生咒”、“大悲咒”等通行的佛教密咒,李叔同也時常跟著在一旁聽習,不久即能背誦。

在家館從常雲莊先生受學,讀《唐詩》、《千家詩》等。其後幾年分別課習文學、曆史、訓詁等方麵的各種名著,如《四書》、《古文觀止》、《爾雅》、《說文解字》、《史記》、《史漢精華錄》、《左傳》等。經過七八年的家館教育,李叔同在經史文學方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啟蒙讀書的同時,李叔同開始學習書法。初習楷書,臨摹過柳公權、文征明、劉石庵等楷書名家,其為人所見的書法作品中,最早的一件是他11歲時所書寫的柳公權《玄秘塔》扇麵,已經頗見功力。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壬辰十三歲

於學訓詁的同時,開始習篆,摹《宣王獵碣》等,日寫500餘字。受當時書法界尊碑抑帖之傾向的影響,書法學習漸熱衷於碑體。正是其後在碑版中的多年浸習,為他日後自成一家的書法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甲午十五歲

文才初露,曾吟“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之句,顯露出獨特的憂鬱氣質及對無常的敏感,日後之出家,似已於此暗顯端倪。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十六歲

入城西北文昌宮附近的輔仁書院就讀,學習八股製藝,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其間以才華橫溢成為同學中的佼佼者。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十七歲

開始留意於新學,學習算術和英語。

從書印名家唐靜岩習書法篆刻,書藝大進,並從津門宿學趙幼梅學詩詞。

此間交友極廣,所交友人多為各界名士,如書法家孟廣慧、華世奎,畫家馬家桐、李采蘩,教育家嚴修、周嘯麟,金石家王襄、王釗,詩人十呤笙、王仁安等,與這些良師益友相與過從,熏染陶煉,其藝術上的潛質由此得以充分的發展。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十八歲

奉母命與天津某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但李叔同與她之間在性情上似乎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樁婚姻並不算美滿。兩人婚後不久曾生有一子,乳名葫蘆,不幸夭折。買下一部德國鋼琴,開始學習鋼琴演奏。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九歲

是年6月,清光緒帝頒布詔書,開始維新變法。李叔同深感歡欣鼓舞,曾刻印“南海康君是吾師”以明心誌。戊戌變法失敗後,為避嫌疑,同時也為離開大家庭,尋找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活,於10月間,與母親、妻子一起南下上海,賃居法租界卜鄰裏。

加入“城南文社”,與許幻園等人結為摯友。所作詩文,為社中之冠,在上海文藝界內,嶄露頭角。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二十歲

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結為金蘭,號為“天涯五友”。

得名硯“漢甘林瓦硯”,10月,集友人題詞,編印《瓦硯題辭》。

1900年清光緒二十年庚子二十一歲